一是因地制宜,农业产业出成效。依托紧邻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统筹城乡核心区(高棚村)距绵阳绕城高速丰谷出口仅3分钟车程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实施“以短养长”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即:“以短”是利用靠近市区优势,打造规模短、见效快的城郊“菜篮子”传统农业;“养长”是结合资源丰富优势,打造周期长、效益高的绵阳“后花园”观光农业),不断提高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
二是创新模式,扶贫攻坚有亮点。利用工余时间,集中开展脱贫攻坚“调研核查周”“预评估”等活动,建立“成绩比一比”激励机制,摸索出“算账、晒账、报账、认账、交账”“五账并举”工作法,主动作为,大力推进贫困村项目建设。截止目前,两个贫困村(凉泉村、李家祠村)共争取上级补助资金251万元,完成道路建设9公里;投资11万元,完成山坪塘精修一口;投资11万元,完成渠道建设850米。新增水稻制种面积2840亩,增收100万元;新增蔬菜种植面积1500亩,增收600万元。争取产业发展资金193.6万元(其中自筹124.84万元),栽种核桃1359亩,苗木4万余株。
三是确定目标,比学赶超求跨越。通过现场观摩、实地调研、绩效评判、考察学习,确定“园(区)镇(域)融合、城(市)乡(村)融合、农(业)旅(游)融合”发展思路,“比学赶超”芦溪镇。深化梓州国家农业公园(原中国民俗农庄)战略定位、产业、市场、功能等研究,计划总投资5.47亿元,规划建设现代农业观光产业园暨大地飞歌田园文旅综合体项目(项目由七彩童趣乐、民宿山水谣、文创欢乐颂、花前月下曲、四季农时歌、幸福咏叹调与疯狂奏鸣曲七大区域组成)。现已完成投资1.3亿元。一期规划建设项目“破土动工”,现已全面铺开,计划2017年底竣工。预计2019年全部项目建成后,年接待游客可达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5亿元人民币,提供就业岗位5000个,提高当地农民收入200%。(谢斌、宋荣军)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