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记三台县农业局经作站副站长程丽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6-05-16  发稿编辑:韩春梅

 

QQ截图20160516112734.jpg

 早在五千多年前“五榖神农”“刀耕火种”“大禹治水”“后稷稼穑”,就有了古中国的大农业,人类就开始迈向农耕文明。中国人依靠土地获得各类农林牧水产品,不断地繁衍下来,渐渐成为东方具有高度智慧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群体。作为经济基础的大农业,其发展程度和规模,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影响着中华民族一次次从落后挨打走向伟大复兴!

——题记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一个星期天,一首悠扬的儿歌飘荡在通往三台县刘营镇新乐村干制辣椒项目基地的乡村水泥路上。这是3岁女儿高姿伊献给妈妈程丽的心声。也是县城管执法局工作的丈夫高辉一家人,对其从事的经作事业给予的热情支持。

初识程丽,给人的印象是一位阳光、活泼、开朗的85后农村女干部,犹如乡村院坝间一只充满无穷活力的可爱小燕子。在2010年夏天,程丽从全国211工程重点高校四川农业大学毕业,然后逐渐成为一名农业经作专家。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刻苦的技术攻关,先后夺得了国家级干制辣椒点子项目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还推动了涪江中游中国麦冬之乡的全新高效种植,真是不简单!

火辣的小燕子

水土是农业的命脉、发展的根基、文明的载体。现代农业生产,尤其是经济作物的科学发展是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关键。五年前,程丽在县农业局经作老专家吴健的带领下,毫不犹豫地接手了国家级干制辣椒项目。这是一个与特色农业生产紧密联系的重大项目,“学科学、信科学、懂科学、用科学,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改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思维方式,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全国、全省农水大县的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这就是我从川农大毕业后的一项重要使命吧!”,程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因为从大学到农业局机关,第一次摸到辣椒产业工作,也就进一步增强了作为川妹子那种独有的麻、辣、直的性格。就在2011年至2013年的三年时光里,程丽同志与城管帅哥高辉因为一次工会活动上的偶遇便绽放出了爱情的火花。

“你一定要支持我的工作哟!因为辣椒资源收集、评价,还有新品种选育、应用还有大量的基础工作需做好!!”。两个青年人在牛头山诗圣杜甫广场见面的第一天,农大美女程丽就向帅哥高辉摊牌了。“绝对没问题,你的事情就是我梦寐以求必须做好的事儿!”一句句火辣辣的理解话语,以及男朋友高辉一家衣食住行方面的关爱行动彻底征服了从广元市苍溪县落脚到绵阳市三台县的这只小燕子。2011年5月,程丽、高辉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次年秋天,他们的小女儿高姿伊出世了。尽管家庭事务繁多,但是,程丽总是认真处理好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媳的良性家庭关系,加班加点、走村入社、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作为同龄人,刘营镇副镇长周林杰曾感叹道:从土地重金属的取样、测定到有机质的检测,经作专家程丽的心很细,本着农业生产抢抓季节的现实,她早出晚归,到产业基地工作一呆常常就是10个多小时。在加强产业科技创新的同时,她不忘农业科普宣传,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总是积极引导、因材施教,为提升辣椒产业的经济品质做出了非常有益的贡献。

忙碌的小燕子

春天是辣椒蓬勃生长的季节,还没有耍完婚假的“小燕子”程丽在丈夫高辉驾车陪同下,就与县经作专家们一起赶到刘营镇新乐村的干辣椒试验地。围绕辣椒套种和辣椒精深加工,程丽流下了辛勤的汗水。如何让农大的书本知识贴近生产、生活,贴近农民需要,程丽虚心请教。在与“刘营辣椒”土专家刘孝德接触的过程中,程丽系统地摸索了一套简单适用的经作发展技术。在与农民朋友交流的过程中,程丽坚持“深入浅出、删繁就简、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让群众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能够跟进农业生产的季节特点。让一些富有前瞻性的经作理念开花结果。

程丽与县、镇、村的经作同仁们以辣椒资源收集为基础,实施杂交育种、选育,进一步提高了这一经济作物的质量和产量。在此期间,三台、乐至、西充、成都的干制辣椒发展效果便吸引着全国的目光。川藤6号、8号、10号、11号在三台不断地生根发芽、有序拓展。随后,以辣椒、花生等作物套种为模式,共试验出辣椒新品种8个,特色辣椒新品种试验示范获得了圆满成功,也获得了基层农民朋友的信任,从而建立了以刘营镇青松村、马家村、新乐村为中心的二抬土以上耐旱辣椒产业基地1.2万亩,这些千百吨优质辣椒被绵阳市内外众多食品企业,诸如:郫县豆瓣酱、富顺香辣酱、绿香源、长兴食品、曹氏酱腌菜等抢购一空,形成了项目基地村亩平助农增收3000余元的现代农业华丽转身。2013年,三台刘营干制辣椒生产技术荣登“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早期的种稻种粟,到今天转向经济作物生产,大力推进复合型粮食、油料、蔬菜、水果以及名目繁多的药材、花草等经济作物,不断构建综合性现代农业,都离不开科技创新和辛勤劳作。从土地翻耕、优种播种、田间管理直到成熟收获,以及后期储存加工,都需要参与。与历史上的农业生产采集和狩猎相比,田间耕种虽然比较苦,然而却可在常态年份有比较稳定的收成,能得到许多可储存的食物。作为第一产业关键性主体,无论是哪个地域,也无论在远古还是在现代,搞好农业都是日常生活当中最重要的支柱。有了稳固的农业作基础,并且有层次地发展好经济作物,才能科学保障工业以及有其它产业的规模经营、持续增长和无限繁荣。因此,两个百年、全面小康、精准脱贫,就是要让广大农民朋友能够早日得到其应有的报酬,这无疑是对他们辛勤劳动的最好认定。

江畔的小燕子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美丽的母亲河涪江,其实就是古梓州、新三台千百年来的影子。穿过芦(溪)花(园)涪江大桥,在“中华抗战第一堰”三台县永和古堰干渠附近,诞生了著名的“中国麦冬之乡”。在一片片“涪城麦冬”中药材田地里,特色立体农业和高架水果蔬菜,辉映期间,美丽的坡顶农房犹如繁花大都市排排别墅一样错落有致,一座座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吸引着绵遂高速公路上南往北来的过客一次次惊奇的眼光。

这儿更是经作专家程丽和广大农水同事长期战斗的又一个现代农业产业主战场。从2011年开始,程丽就与经作站的同事们参与了“涪城麦冬”种植技术的研究和探索,而且牵头实施了麦冬课题的研究。与农业老专家们共同总结出了“涪城麦冬”锈病、地下害虫等《关键病虫害防治技术》,生物调节式的《多效唑减量控害》等一系列重要技术要点。在2014年参与修订了《地理标志产品涪城麦冬(GB/T23400-2009)》标准(国家),再次取得了《涪城麦冬适省区扩展皮植再生技术的研究》一系列技术理论成果并在省级专业博物《四川农业与农机》等专业刊物上发表。

三台涪城麦冬早在2004年就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涪城麦冬也是最常用的大宗中药材,属百合科沿阶草属植物的干燥块根,具有滋阴润肺、益胃生津的功效,适用于肺燥干咳、津伤口渴、虚劳咳嗽、心烦失眠、肠燥便秘等症,已被广泛用于二十七味定坤丸、二冬膏、八宝颗粒等98个中药制剂品种。经作专家们,通过主动对接北大、中国农大、西北农大、川农大等方面的专家教授,严肃治理土地连作障碍以及种质退化,结合有效的水土安全管护,强化中药材的安全性、有效性,防止土壤环境污染,科学解决产地加工和储存的规范化问题,不断深化产品质量评价体系和综合保障体系,有效引导和开拓了麦冬保健食品的开发利用,重点解决了专业化产销渠道等麦冬大品种培育等问题。实现了立体种植模式,强化了产业拓展和无公害生产,以及生态绿色防控等六个关键种植技术。以此为基础,在涪江流域的永明、花园、老马、里程、争胜、新德总结推广了麦冬地里套种玉米、大蒜、莴笋和高架苦瓜、葡萄、豇豆、冬瓜、南瓜、丝瓜等藤蔓作物,麦冬地里套种粮经作物等生产经营模式现已实现亩平产值超过2万元的目标。程丽和经作团队利用花园镇营城村、永明镇万家坎村等社会主义新农村摸索出的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包括麦冬扩展皮植再生技术研究成果进一步强化了麦冬种植扩面提质,近一年来,又新增加了麦冬中药材粮经作物立体种植面1200亩。

在柔柔的微风中,在倒垂的阳光下,我们朦胧地看见一个身影,挽着裤筒、衣袖,左手擎起笔记本,右手捏着一支签字笔,转瞬间忙碌在一片绿油油的田地里。她那漂亮的眼神就是一湾浅水,不停地关注着我们这个伟大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农”问题。在一年年不断摆脱贫困走向丰收的歌声里,她以服务人民、“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的党性观念,与广大农水人一样不停地播下充满希望的种苗和甘霖,撒下了农大先辈们诸如:李仪祉、袁隆平、赵洪璋、曾德超、傅廷栋、周开达、盖钧镒、魏江春、赵其国等农水专家那样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不断诠释一代又一代农业科技人不断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梦想希望。

善谋的小燕子

在春回大地,新农忙开始的时候,回顾以往老专家的经验以及有关教训,程丽表示:即便是在现代化的经营模式下,过去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不再适应今天的需要。面向农产品市场实施正确的分析和预测,才能够科学决定作物种植的品种及规模,决定好收成的状态与市场经济的因素。在鼓励农业大县农民增加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以确保市场供应的同时,还要给予农民朋友更多地关心、帮助,使群众能有正常地生活,能支付起农业生产过程所必须付出的费用。由此可见,以农水改革发展为重点的农业生产,是与我们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大事情。有了足够用于消费的高品质、重安全的农产品、林产品、水产品、畜产品,才会在国家和社会层面发挥好安全稳定作用。“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土成块,水连网、地成行,沟相通、路相连、产成体”,这就是三台特色的现代农业格局。从大型骨干水利水电工程,到新建起的小水塘、小水渠、小水池、小河埝、小泵站等一系列小农水“五小水利”,作为全国、全省农水大县,三台多年来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提升,连续被中央和省上表彰为全国、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单位。通过推动农耕区“全域灌溉”,县内以民国抗战时期全面建成的永和堰、大围堰灌区为代表的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的发展能力日益凸显。在推动建设三台南路四川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和绵阳市精准脱贫示范区的行动中,程丽向局党组建议,要着力改善那些传统化的种养殖,着力突破南三区“自然经济”无规模、无特色、无优势的困局。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确立“粮油下田、经作上山、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品牌引领、三产互动”的路子,学习、探索都江堰成都灌区那种“农业园区+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基地+农户”、“农业园区+专合组织+农户”、“大园区+小业主”等富有特色的大农业经营模式。

程丽说:“中国麦冬之乡”甚于“中国米枣之乡”,是四川三台最为靓丽的农村特色产业名片。面向“十三五”,全县农水人正在构建“中国麦冬之都”,将重点打造麦冬良种繁育园1000亩,规范标准种植基地8000亩,推广示范基地3.5万亩,带动农户3万户,年突破麦冬产量2万吨,立体高架农业产值的增长将突破1.2亿元,亩平直接增收3000多元,药农人均增收1200多元。同时对已有的麦冬生产SOP技术优化升级,在川麦冬一号、二号的基础上,重点完成“CM-3”“CM-4”等有性繁育优良株系的选育研究,通过农企和市场引领,跟进“产、学、研”等技术创新链,以新的体制机制集聚创新资源,深化“川麦冬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健全现代化的仓储物流中心和互联网+农业一系列交易服务中心。全面推广应用“粮经复合型适用种植技术”,采取“药——粮——菜(果)” 粮经复合型间套作模式以及高架蔬菜立体种植模式,解决好药粮生产共同起步、共同发展的问题,有效提高灌区水土利用率,力争实现100%的全覆盖,做亮中国麦冬之都——“涪城麦冬”这一拳头品牌,确保现代农业产业在涪江中游永和堰水利工程一线的全新崛起。

“创一个个地标、兴一项项产业、活一片片经济、富一处处百姓”,这就是川农大才女程丽与全县广大农水人所从事的最为伟大的小康工程、民生事业。坚持以经作提升为平台,她与广大农水人所拓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将越走越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感恩祖国、热爱家庭、回报社会、忘我工作,这就是“小燕子”程丽在建设社会主义美丽新村过程中磨出来的独特个性!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一群放学的小学生哼着一道耳熟能详的儿歌,沿着永和古堰的渠沟走向美丽的家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乡村孩子们的歌声和着女儿天使般的手机铃声,让程丽再次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