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闭塞山村筑通途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3-10-31  发稿编辑:景秀丽

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杨梅镇红石村地处云开大山余脉,村中最高峰是西边的铜鼓堡。位于铜鼓堡山下的六井八队(当地习惯称作“六降”),是红石村最偏僻、最闭塞、最落后、自然条件最差的一个自然村。有民谣:“杨桃果子酸,有女不嫁六降村!”“红石路最差,就系六井八!”

制约六井八队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交通!

六井八队全是梁姓,总人口120人,在红石,只有该队姓梁,在村中属于小姓。解放前,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四龙铺(现红石村委会)。1950年春,第四野战军挺进铜鼓堡剿匪,驻扎在山下的六降屋,并把屋厅设作剿匪指挥部。六降人民倾其所有,热情招待子弟兵,冒着枪林弹雨为解放军带路,运送弹药与伤员。在攻打土匪号称铜鼓堡的“铜墙铁壁”中军楼时,因四野官兵大多是东北人,曾在桂军中当过兵、在抗战中参加昆仑关战役、后来不满内战而逃回乡的梁培枢(现任队长梁振武的父亲)自告奋勇从悬崖峭壁攀藤上去,直捣匪巢,活捉匪首“大骨七”。

在六降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剿匪部队很快把铜鼓堡及周边的残匪肃清。 后来,支前青年模范梁培柱(梁培枢二弟)报名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参军后,梁培柱改名为梁林芳。朝鲜战争爆发后,梁林芳所在的部队易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复员后,梁林芳回村务农,并担任多年生产队干部。

“清匪反霸”后,驻村部队见六降通往四龙铺的路太差,就开山劈岭,把羊肠小道加大、拉直,这样,村中的交通改善了一些。这条军民共同开出来的路,后来被称作“六井路”。

六井路长一公里,把六井一队至十队连到了一起,是六井片村民出行的主要通道。由于各种原因,六井路一直是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六井路西段(即六降段)地处山区,只好依山而行,有的地方墈很高,曲曲弯弯,村民出行非常不便。梁培杞(梁培枢三弟)年轻时趁圩,因道路泥泞,不慎从高高的墈上跌下来,脑部受伤,经抢救,虽保住性命,但落下了弱智,其家至今没有脱贫。因交通不便,梁振钊、梁佐松等人纷纷外迁。很多村民也背井离乡,举家到广东种菜谋生。村中的瓦屋,包括当年作过剿匪前线指挥部的高大屋厅及其两边和后面的厢房,日晒雨淋,年久失修,全部倒塌,野草丛生,蛇鼠乱窜,一片破败景象,跟社会主义新农村格格不入。

穷得思变。几年前,六井八队留守在家的村民同心协力,投工投劳,把村道加大铲平。但因没有经济能力铺成水泥路,交通状况还是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出行难”仍然严重制约着村里经济的发展:村民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苦瓜和淮山,只能让其烂在地里;村中的特产杨梅、杨桃、木瓜、追子(一种野生坚果)、丹竹、青蒿竹、大头竹、格木、犁木、森木、荷木、棕榈等,也因路太差,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与利用。
2012年春,六井路东段铺成了水泥路,但西段仍然是土路,长约490米。

“要致富,先修路”。今年春节,在六井八队的牵头下,六井路所途经的六井一队至十队打算把该路全线铺成水泥路。七队的田地在八队的西边,每天种田,八队是必经之地。其余各队的村民,经常到铜鼓堡挖药材、摘野果、采山货,而六井路是通往铜鼓堡的捷径。

铜鼓堡因山上有太平天国古堡而得名,与灵山镇首善村相邻。石头古堡至今仍存中军楼、瞭望楼、碉楼、指挥塔、烽火台、校场、永青闸(山门)、长冲闸、大岭闸,绵延群山的城墙上,遍布枪眼。横梁岗开满杜鹃花,鹞鹰崖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因道路不通,铜鼓堡一直呆在深山人未识。六井路是通往铜鼓堡的捷径。

一句话,六井路全线铺成水泥路,不仅能让六井八个生产队的所有村民受益,能让红石这几个经济最落后的自然村加速发展,而且能开发铜鼓堡旅,为容县的旅游事业做贡献。

今年10月,在容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杨梅镇党委书记黄生强、镇长何东才等领导的亲切关怀下,通过村民集资和一事一议等形式,现已全线铺成水泥路,为当地新农村建设,更为以后开发铜鼓堡旅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在修路后期,资金不足,杨梅镇党委、政府又特事特办,多方筹集修路款,使六井路得以全线铺通!因此,村民们发自肺腑地给杨梅镇党委、政府赠送一面锦旗,上书:“党委政府爱人民,同心铺出幸福路!”六井八队年近九旬的村民梁培杞逢人就说:“共产党亲!一事一议就是好!”(兰有斌 梁柱生)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