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建中镇“五个三”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4-03-07  发稿编辑:韩春梅

 近年来,建中镇坚持“抓乡促村、抓人促事”,聚焦主题主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在“五个三”上下功夫,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村寨美、群众富、乡风好的和美乡村新路子。2023年3月,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有了第二张“国家级名片”。

 

一是推广“三带”做法。组织带动“搭台”,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围绕组织学习、发动群众、整合资源、发展产业,构建了村级党组织抓营商环境、合作社党支部抓利益联结、企业党支部抓发展的抱团发展机制,深化“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联结”的模式,铺就共同致富、富民强村“快车道”。书记带领“牵线”,带头抓班子、带队伍、聚人才,聚焦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做好“一镇一方案”“一村一策”,打造了果水欧标茶种植基地、太文优质烟叶种植基地、白沙—高坪—果水种养殖基地、鑫隆坪—保护中药材种植基地,做亮“黄金芽”、做优“土特产”、唱响“致富经”、跑出“加速度”。党员带头“唱戏”,聚焦“千乡争创、万村提升”示范创建,以“先锋在行动”为抓手,大力实施“贯彻二十大、聚焦高质量、推动新跨越”攻坚行动,带头传递正能量、支持村组工作、抓好生产生活、搞好环境卫生等,助力“红色瓮安·党旗增辉”品牌创建,推动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二是用好“三支力量”。依托帮扶部门力量。争取省公路局、贵州建设职院、海珠区南石头街道等单位300余万元,建强了村级办公阵地和文化广场、建好群众生产便道和排灌沟渠、建实“微田园”和“口袋公园”,解决了一批群众揪心事。强化驻村干部力量。聚焦“两好两上升”,紧盯“三落实一巩固”,推动50%以上的镇干部(47人)到村工作,扎实开展乡村振兴“五大行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五个专项行动”及“百日会战”行动,常态化开展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激发乡贤达人力量。建立乡贤人才信息库,采取班子成员结对联系、座谈交流、发放倡议书等方式,筑巢引凤、引凤还巢,农民工返乡带头帮助群众就业、能人回乡反哺家乡建设、企业家入乡投资兴业、建功立业。一批乡贤达人矢志“一叶带百业、带富一方群众”,把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抢先按下了农业现代化“快捷键”。

 

三是做好“三个衔接”。做好从特惠到普惠的衔接。向上争取乡村振兴等项目及专项资金1000余万元,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庭院经济等一批项目,推动农村“厕所革命”提质、生产奖补、外出务工一次性交通补助等政策从脱贫户梯次拓展到一般农户,群众获得感、认同感更强,满意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做好从产业品牌塑造到标杆树立的衔接。以茶为媒,聚焦品种、品质、品牌,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带动全县32家茶企提高夏秋茶下树率、茶青综合利用率,持续巩固拓展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成果。做好人口聚集与产城融合支撑的衔接。围绕镇域人口聚集这一核心,采取“145”发展模式(“四个一批”:村内群众镇区新建住宅、村外群众集体土地流转、地灾点搬迁、增减挂钩有偿使用等引入一批的方式输入镇区常住人口;“五个统一”: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风貌、统一建设、统一授信的小宗地建管措施)统筹推进城镇中心村建设,聚人促产、聚人生财。目前,已有偿流转集体建设用地4.57亩,带动20余户100余名群众到镇区建房置业。

 

四是做实“三治”融合。坚持自治打头。坚持“群众事情群众自己议、自主定、自觉干”,组织8个村(社区)适时完善村规民约,引导村民商定“十约定(十要十不要)”“门前三包”等组规民约,大力推进“村庄清洁日”“积分管理”,“数字积分”兑活基层“智”理,群众投工投劳、出资出智对村组议事场地、饮用水池、灌溉沟渠、门前花池等进行修缮,“房、田、水、路、沟、渠”面貌和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突出法治支撑。探索实施“5433模式”推进党建引领“1+3”基层治理,发挥好“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作用,常态化开展上门调解、送法下乡、夜巡守护、“数字乡村”联防联控等工作,“接诉即办”做好“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推动“一网统管、一网托底”,尽最大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尽最大可能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截至目前,全镇12345政务便民热线工单办结率达到97.55%,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到95.2%,诉源治理调处成功率为38.68%。注重德治浸润。发挥好“组长+网格员+联户长”铁三角、“两代表一委员”桥梁纽带作用,用好服务群众“连心点”“红黑榜”等,评选了一批“最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6个村2个社区实现州级文明单位、文明村全覆盖,常态长效巩固提升我镇全州文明乡镇创建成果。

 

五是实现“三个增收”。鼓励“多种多得、多养多得”增收。用好用活生产奖补政策,大力支持群众发展油菜、辣椒、高粱等种植,生猪、肉牛等养殖,勤劳致富,增加收入。截至目前,已发放生产奖补类资金310余万元,带动1000余户群众通过种养殖户均增收3000元,增收最高的达8000元,带动脱贫户人均生产经营性纯收入同比增长11.37%。鼓励“多投多得”增收。推行“书记项目”,组织8个村(社区)用好乡村振兴项目等资源,通过资金入股、结对帮带、合伙经营等方式,指导村帮村、企帮村、帮扶单位帮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益,“接二连三”带动3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00万元以上(凤凰299.82万元、白沙163.60万元、果水101.79万元),带动87.5%的村(社区)集体经济年收入达20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22.49万元(纯收入285.89万元),同比增加214.29%。群众已获分红收益121万余元。鼓励“多劳多得”增收。成立村级劳务队伍联农带农,组织群众上山采茶、入地管护,参与沟渠修建、风力发电项目、产业路硬化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等,带动4000余人就近就便在家门口就业。2023年度,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达1.64万元,同比增长14.9%。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