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道也被称为古驿道,是古代中国设置驿站的通途大道,古代陆地交通主通道,同时也是重要的军事设施之一。在我县秋林镇,就有一处古驿道。如今,这处古驿道不再是昔日繁忙的交通要道,却凭借其独特的文化魅力,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当地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亮点。
青石古道,穿越了千年的时光,凝固了一个名字的起源——秋林。是三台县秋林镇。
这里,曾是古代成都通往长安的交通命脉,被称为“东川道”或“小川北道”。张飞北上、杜甫赴约、元稹返京、苏易简归乡,多少历史名人都曾踏过这些青石板,让“秋林驿”声名远播。据史料记载,“秋林”正是得名于这片古老驿道上茂密的秋日林海。
绵阳市政协特邀文史研究员张庆说:“秋林这一带广泛生长楸树,当年张飞带兵路过这里,在楸树林下扎军寨,于是这就有了‘楸林寨’这个名称。到了唐代的时候,就去木从秋就成了秋天的秋,所以秋林得名,到了宋代的时候叫秋林镇,到了明代、清代的时候叫秋林驿,再到民国一直到现在叫秋林镇。”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秋林人从未忘记自己的根脉。这份对过往的珍视,凝聚在了这座——红星村村史馆里。作为三台县首个展现丘陵农耕文化的村史馆,它如同一座“乡愁博物馆”。
村史馆的建成,不仅让村民更了解家乡,增强了归属感,也激活了乡村文化,让沉寂的乡村重新焕发活力。
土墙青瓦、犁头蓑衣、斑驳的“鸡公车”……这里收藏的近千件由村民无偿捐赠的老物件,无声地诉说着红星村,乃至整个秋林镇生产生活的变迁。
绵阳电视台记者唐显枚说:“如今,这里不仅是存放记忆的仓库,更成为了党史学习、村情教育的基地,每年吸引着上万人前来参观。”
保护根脉,活化资源,文旅融合——秋林镇正努力让沉睡的历史记忆焕发新生,让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驱动乡村发展的澎湃动力。在古驿道的尽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地名来源的答案,更是一个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
秋林镇副镇长刘庆说:“我们正围绕‘文化强镇’战略,依托‘千年古驿道,百年村史馆’资源优势,一手抓保护一手抓开发,深度挖掘驿道文化、红色文化、乡愁文化等多元资源,开发古驿道徒步线路,同步规划打造乡村共享社区,引进和培育乡村建设主理人,开展非遗体验活动,让文化活起来、动起来。同时,以‘秋林驿’区域公共品牌为引领,做强特色农业,推动全域‘农文旅’资源活化利用,通过这场文化接力,探索出一条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子。”
千年古驿道,承载着秋林厚重的历史;一座村史馆,凝聚着浓浓的乡愁乡思。一场以文化为纽带的接力赛,正在秋林大地上火热展开。秋林欢迎你!(作者: 唐显枚(绵阳台)张辉 任卫)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