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抓好风险处置工作。当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点就是要防控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尤其需要认识和把握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时刻坚持底线思维,这就要求在“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精准拆弹”,并格外注意处置风险的负面“外溢性”。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确保经济稳定意义十分重大。2021年以来,我国宏观政策保持了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科学管理市场预期,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宏观杠杆率保持了基本稳定,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了新成效,再加上近年来的集中整治,我国金融重点领域突出风险得到有效遏制,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从整体看,当前我国金融风险总体收敛,风险总体可控。
仍要看到,从局部看,我国金融风险隐患仍然存在,在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一些历史上积累的风险和问题还不可避免地“水落石出”。个别房企由于自身经营不善,盲目多元扩张等因素导致风险暴露,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等仍有隐忧,部分中小银行高风险化解任务艰巨,尤其是受疫情和外部环境冲击,在应对风险挑战的实践中,要进一步积累对做好风险处置规律性的认识,优化风险处置的“时效度”,尤其要“精准拆弹”。当前和接下来一段时间,仍需要及时防范和化解个别企业和局部的风险,压实各方责任,坚守底线思维,增强系统观念,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要准确识变“精准拆弹”。需要加强政策间的统筹协调,要根据实际准确识变把好“度”,控制好风险处置波及的范围,预判风险是防范风险的前提,要对风险点心中有数。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风险易发高发的时期,在当前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影响下,我国经济发展短期内面临下行压力。对此既要坚定信心,又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对已暴露出来的个别问题,要有力处置,稳妥有序做好重点机构风险处置化解工作,对于潜在风险,要充分预判其原因及危害性,做好压力测试,完善应对预案,提高政策的前瞻性和针对性,稳定市场预期,要把握处置风险的力度和节奏,坚决阻断风险跨市场、跨区域的扩散和传染。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必须时刻坚持底线思维。当前的关键要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要打牢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这个基础。风险处置既要抓早抓小,确保局部风险不上升为系统性金融风险,又要支撑经济稳定增长的大局。在防范化解风险的过程中,既不引发次生金融风险,也不对经济平稳运行造成压力,着力统筹好稳增长与防风险,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完善长效机制是根本。既要兼顾眼前和长远,又要加快形成防风险的长效机制。要进一步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加快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消除各种淤点堵点,推动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在巩固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成果的基础上,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防范化解房地产行业的风险将是2022年的重点之一,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促进经济与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还应压实各方责任。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不能只依靠金融管理部门。金融业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机制,提升防范风险的内部机制和能力;要改进和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监管体系,推动地方政府在属地风险处置中发挥主要作用。同时,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企业、金融、政府各方责任共担和损失分担机制;加快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依法依规增进信用信息共享;加大惩戒力度,打击逃废债行为,大幅度提高金融领域违法违规成本,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我们既要正视问题,又要坚定信心,增强忧患意识,坚守底线思维。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坚持先立后破,要避免把长期目标短期化,系统目标碎片化。要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压实地方、金融监管、行业主管及企业责任。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统筹协调,风险处置过程中既不能引发新风险,更不能加大经济下行压力。(四川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绵阳办事处黄胜 李艺 周影)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