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搬迁群众过上好日子
6月9日,三台县古井镇团结村1组的周昌刚早早起了床,为年迈的母亲准备好早饭,收拾好屋子,便到离家不到500米的周老根水果专业合作社“上班”。
顺着山间蜿蜒的水泥道走进果园,一株株李子树上硕果累累,村民们一边采摘一边高声笑谈。“李子基本上成熟了,需要大量人工来采摘。”周昌刚告诉记者,前来务工的70多个村民里有10多个和自己一样,都是易地搬迁户。
周昌刚一家原来住在半山腰的土坯房里,交通十分不便。2019年,他受益于易地搬迁政策,从山腰上搬到了临近大路的地方建起了新房。“以前,为女儿的学费发愁不说,还随时担心房子塌了,一家人没地方住,特别是让生病的老母亲受苦。自从搬进新房子后,我在合作社找到了工作,还照顾到了家人,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周昌刚感慨地道出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给群众带来的新生活。
周昌刚一家的生活变化,是三台县1.025万易地搬迁群众搬出“穷窝窝”、过上幸福日子的一个缩影。“十三五”期间,三台县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833户10252人,主要采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搬迁安置,全县修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6户及以上搬迁户)96个,集中安置752户1631人,同步搬迁695 户1359 人,在新村聚居点修建331户763人,靠近老院落修建1331户3747人。
“我们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确定安置方式和住房建设标准,扎实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帮扶、劳务培训和输出、社会保障兜底等配套工作,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三台县发改局局长蒋次勇说,易地搬迁完成后,该县加大培训和就业服务力度,大力推动实施藤椒、生猪产业基地扶贫工程、农业产业园区扶贫工程、扶贫龙头企业带动工程、乡村旅游扶贫工程等,多渠道解决搬迁贫困群众本地就业问题。同时,鼓励各乡镇加大统筹力度,及时给符合条件的搬迁群众落实公益性岗位和低保等兜底政策。
古井镇团结村是插花式贫困村,山多地少,结合当地实际,该村引导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发展优质李子种植,目前,全村李子种植面积达500余亩,既走出了特色产业发展路子,还解决了当地群众特别是易地搬迁户的就业问题。
搬出穷窝窝,开启新生活。三台县创新易地搬迁模式对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条件的贫困户,全部建新房、搬新家,保证每个安置点都有一个产业基地或扶贫车间,每个贫困劳力都有一项实用技能,每个贫困户都有一笔稳定收入,实现搬迁一户、脱贫一户。坚持“挪穷窝”与“拔穷根”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确保贫困人口多渠道稳定就业,为全面实现小康打下坚实基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蒋次勇介绍,该县将产业发展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考虑,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鼓励通过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抵押、贷款等释放农村土地活力,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盘活用好农村闲置资产,加大产业发展奖补政策力度,积极推广“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时,持续推进“麦冬、生猪、藤椒、优质粮油、蔬菜”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等特色产业发展,建立完善市场经营主体与搬迁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搬迁群众有稳定的收益,并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搬迁群众收入。
“平时在合作社除草、施肥、管理果树,李子成熟季节采摘李子,一年下来有两万多元收入。自己再养点生猪和鸡鸭,收入是以前的好几倍。”周昌刚说,现在房子安全了、道路硬化了、自来水通了、收入也增加了,日子是越过越好,这都要感谢国家的好政策。(唐木林 刘玉明)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