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立新镇党委政府按照“生态立镇、旅游兴镇、民生惠镇、产业富镇”总体工作方针,深入践行“一心一核两线三片五重点”工作思路,团结带领并紧紧依靠全镇3万余干部群众,克难攻坚、负重前行,取得了来之不易、令人鼓舞的可喜成绩,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因地制宜”宁静悠美田园小镇加快打造。一是完善基础设施。按照“一心一核两线三片五重点”工作思路,整合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滴水灌溉、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等政府投资项目,改善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改造老旧住宅481户76960平方米,硬化村社道路17公里,修复水毁堰塘5口,新修水渠7公里,安装道路标识标牌350余个。二是发展观光农业。依托当地特色农产品优势,加快建设拦河片万亩蔬菜种植基地、立新片万亩水稻制种基地、辉坪片万亩林果种植基地“三个万亩基地”,不断形成“农业生产+采摘游览+农家体验”复合观光农业模式。三是打造特色亮点。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社会资本5.47亿元,分三期在省级统筹城乡核心区高棚村实施大地飞歌田园文旅综合体项目建设,目前狂欢小镇、水上乐园等一期建设项目基本完成,成功举办国际浪漫灯光展、乐水旅游节,预计2019年全面建成后可实现每年游客百万人次、旅游收入3000余万元。
二、“攻坚克难”城乡面貌明显改变。一是推进河长制工作。制作河长公示牌5块,防汛公示牌14块,建立河流信息统计台账,摸清辖区污染源,对河道、沟渠水面漂浮物及水葫芦进行了全面打捞,对塘库堰四周杂草、垃圾进行了全面清理。二是深化环境保护工作。建立镇村组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做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饮用水源地保护、散乱污企业整治、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工作,摸排养殖场41户,其中停喂3户,整改沼液存储池、堆粪棚30户,整改雨污分流36户。三是抓实城乡垃圾清运。制定《立新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等可操作性制度,在农村生活垃圾管理上遵循“属地管理,就近就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三大原则,统一“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的垃圾三级处理模式清运垃圾,并转运至绵阳市第二垃圾处理厂。
三、“以短养长”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一是示范核心区加快建设。牢牢把握芦溪镇—立新镇省统筹城乡示范区项目建设契机,在高棚村整村流转土地2200余亩,倾力打造集农耕文化和民俗游乐为一体的大地飞歌田园文旅综合体,发展乡村旅游业。二是农业产业片持续发展。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建设,初步形成了以新景村、打虎村为主的蔬菜,以万家村、新民村为主的制种,以百灵山村、三房村为主的水果,以香林村、石梯村为主的养殖等四大产业板块基地。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了农产品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培育规模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立强”牌优质商品蔬菜实现年出口创汇267万美元。三是中心示范带动效应明显。以基层治理为抓手,以现代农业为主线,以大地飞歌田园文旅综合体项目建设为基点,加快构建“一区三片”(一区暨统筹城乡示范核心区高棚村,“三片”暨立新片、辉坪片、拦河片产业基地建设)区域发展新格局,辐射带动蔬菜产业、藤椒产业集群化发展,实现镇域蔬菜种植面积13000余亩,年产值8000余万元;藤椒种植2000亩,其中:李家祠村、凉泉村两个贫困村发展藤椒种植700余亩。
四、“坚持不懈”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一是惠民补贴落地落实。扎实做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面积核实工作,补贴农户8797户,补贴面积33085.13亩,补贴资金430万余元;做好农机补贴、种粮大户补贴核实工作,发放补贴资金20余万元。计生政策生育率100%,出生率8.1‰,人口自然增长率1.14‰,“三金”惠民政策全部落到实处,公共服务规范化建设全面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整体水平全面提升。二是民生项目持续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缴费1710人,完成任务143%;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总人数17516人,已缴费9713人,完成任务86%。同时,完成了三道堰村、打虎村两个日间照料中心建设的立项和建设。三是财政救济及时到位。投入救助资金 5万余元,救济受灾困难群众178人次;为8户群众申请县临时救济金1万余元,为186户提供了医疗救助。审核认定城镇低保151户166人,每月发放保障金5万余元;农村低保783户1001人,每月保障金额12万余元。
五、“众志成城”脱贫攻坚再立新功。一是对标要求精准发力。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目标要求,对照省脱贫攻坚“六有”平台,认真组织“五个一”“三个一”帮扶力量,对新民村(我镇唯一20户以上贫困户的插花式非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小组、结对帮扶责任人,深入推进“万名干部进农家”“百企帮百村”活动开展。二是创新机制助力攻坚。施行“1+4”帮联到户制度,全面推行“算账、晒账、报账、认账、交账”“五账并举”工作法,深入调查、认真分析,全覆盖“回头看”“回头帮”,实现23个村档案资料规范化分类、标准化归档;统筹推进2个已退出贫困村交通、水利、村级阵地建设,通过“一事一议”资金新建通社水泥路7公里,整治钟家湾老堰一口,对作战室进行了同步更新。扎实开展“两结对两帮扶”工作,实现“强村带弱村”结对帮扶8个,“先富带后富”结对帮扶134户。已脱贫人口无返贫现象,2017年预脱贫人口220人顺利脱贫。三是借力发力首战告捷。积极办好“农民夜校”,充分整合特色产业发展、远程教育、农家书屋等资源,对贫困户按“五个一批”分组开展脱贫培训,确保有条件的贫困户普遍掌握1—2项实用技能。农村劳动力实名登记入库18882人,劳务输出12262人,有组织输出8088人,实现劳务收入1.6亿元。全面推进“土坯房”歼灭战,现已拆除土坯房1168户(含唯一住房户497户)。
(宋荣军)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