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江油市双河镇蒲溪村党支部书记陈国海
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这个有故事的人叫陈国海。他出生于1969年,1987年至1990年在西藏武警部队当了三年武警,并在部队入了党。三年军旅生涯中,受到的表扬无数:他受到过西藏自治区的表彰,荣立过西藏自治区个人先进;立过三等功一次,团嘉奖两次,连、营嘉奖年年他都榜上有名。还当选过西藏自治区人大代表。回到家乡后,本来他是有工作的,但他辞了。他一边务农,一边打拼自己的事业。现在,他有一家自己的劳务公司,还有两家股份制公司:一家建筑公司和拆除公司。除此之外,他在桂花村还有160亩林地,这里的内容更丰富:鸡鸭鱼猪都有,这就是他的江油市森科畜禽养殖合作社。换句话说,陈国海不差钱。2013年11月28日,经过全村党员的选举和双河镇党委考察,早已不是农民的陈国海走上了江油市双河镇蒲溪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
蒲溪村幅员面积3•5平方公里,有10个生产队(村民小组),1683人,63名党员。陈国海走马上任时,蒲溪村戴着的是后进村的帽子,镇上考核连续三年倒数第一,集体不但没有一分钱,反而有近5万元的欠账(白条)。人心不稳,军心涣散,怎么办?陈国海开始了冥思苦想。
一条金秋路,让老百姓的心聚集起来
金秋路即金鱼池到邱家大院之间的公路,也就是蒲溪村6队(村民小组)、7队(村民小组)、3队(村民小组)、4队(村民小组)、9队(村民小组)的路。
这条路,老百姓想了多年都因为各种原因而始终没有变成现实的路,却在陈国海上任不久就修成了。
打路是要真金白银的,陈国海先是与村两委统一思想,路是一定要打的,只是怎么打的问题。村两委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最终统一了思想,方案报到镇上,镇上全力支持,2•8公里43万补助也及时拨付到位,万事俱备。
而为了修这条路,陈国海得罪了不少人,好些人都想承包,但承包肯定会增加修路成本,陈国海当然一一拒绝了。有的村民没有钱,没关系,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以工折算。为了既节约成本又保质保量,不差钱的陈国海把自己公司的设备交给工地无偿使用。为了把这条路修成凝聚人心的路,村两委决定,家在路边的村民如果想借此把路打到自己的院子,行,备齐原材料,工钱就免了,这样一来,村民的积极性更加高涨。结果,原计划6、7、3、4、9队2•8公里的路打了5•2公里,还不包括打到路边村民的1300米!更让老百姓高兴的是5•2的公里打成后,村上未新增加一分钱的债务。为了修路,陈国海发动全村党员集资2万元,找朋友“要”了3万、制梁场(厂)100吨水泥、挖挖机无偿使用11天。
蒲溪村7队的付发途说起陈国海,充满了溢美之词,他说,全村的老百姓都服陈书记,修路的时候,因为没有钱陈国海叫他去修路,然后自愿将集资修路的一分不少的交上,他说:打路是好事情,该交。付发途本来是一个大家都头痛的人,现在他却非常热心公益事业。
还是蒲溪村7队的村民李德秀一说到金秋路就笑得合不拢嘴,她家就在公路旁边,通过“搭顺风车”把水泥路修到了自家的院子里,方方正正的水泥院坝,结结实实的水泥路,地震后修建的楼房,拿李德秀的话说就是:“走路安逸得很,雨再大,也不走泥巴路了!”
李德秀今年53岁,老公在河北打工,儿子媳妇也在外打工,平时,她就在家一心一意带孙孙,她有两个孙孙,一个9岁,一个1岁多,一到接送时间,她就戴着小孙孙接送大孙孙上下学。安步当车,乐也融融。
让特困户在自己的公司打工,让有困难的人看到生活的希望
蒲溪村2队的村民潘杰可谓命途多舛。
潘杰刚过不惑之年,但不幸总是与他如影随形。开过颅的潘杰本身就丧失了大部分劳力,妻子何建华又多病,他们有一双儿女。女儿潘月在双河初中读书,儿子何博文在双河小学附属幼儿园小班。屋漏偏遭连夜雨,今年大年初二一场火灾使家里雪上加霜。陈国海自己资助之外,还发动村民捐款。2014年开年之后,陈国海将潘杰安排到自己的公司打扫卫生,每月工资2000元,潘杰一家总算有了生活来源。
走进村两委办公室,陈国海指着桌子上的电脑、复印机、传真机、电话说:“这些东西都是我厚着脸皮去通过私人关系问朋友要的,全部都是新的,拿到村委会才拆的封。现在都无纸化办公,我们蒲溪村不能落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村上出钱为61至65岁的人买新农保
蒲溪村现在没有钱。但61至65岁的老人全村有157个。现在,国家倡导购买新农保,村上就出资给这157个人买了。有钱打有钱的主意,没钱想没钱的办法,陈国海的办法是:挤出村两委的办公经费,打路节省下来的经费,加上自己的工资共计6280元给157个老人买了新农保。2014年春节,村两委将年终工作经费给全村23个8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发放100元慰问金。村主任林兴蓉亲自将钱送到每个老人手中,老人们都感激不已,他们都说:活到这个岁数了,第一次被大队(村)干部慰问。
蒲溪村6队61岁的村民刘志永一谈到陈国海就竖起大拇指说:“陈书记是个好人!”
立足实际找项目,让每个村民都富起来
蒲溪村8队和9队离场镇相对较远,自然条件也相对其他队差一些。上任伊始陈国海就与村两委商量,并且找村民座谈,动员村民种折耳根,现在,折耳根种植面积已逾百亩,今年预计发展到300亩。陈国海和村两委的计划是,先发展折耳根,然后再种植其它蔬菜,最终让这两个生产队(村民小组)发展为蔬菜基地。
行走在金秋路的水泥路上,田野里,山丘上一片葱绿,微风吹过,清香四溢,沁入心脾,好不惬意。我猛然回忆起去年的金秋时节去长征水库的情形,那天,天公不作美,去时阳光慵懒,并零零星星飞着雨花,回来是弄得满身泥泞,狼狈极了,如果早一点将这条路硬化成水泥路,哪会有那如此的狼狈?
陈国海说:说空话没有用,我的目标很简单,我想在3年任期内把蒲溪村10个生产队(村民小组)的水泥路全部打通,让村民下雨天不走泥巴路。现在,陈国海和村两委正在想办法修5队、8队2•5公里的道路,他们的目标是今年之内打通。
深深路地情
陈国海“主政”蒲溪村后,非常注重配合西成客专项目工作。他给村民讲西成客专建设对蒲溪村意义,到西成客专项目反映村民的合理诉求,希望双方都换位思考问题,一来二去,路地之间的关系融洽了,而且佳话不断。
4月23日,双河镇纪委书记何良斌、蒲溪村党支部书记陈国海、村委会主任林兴蓉专程来到中铁二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将一面“敬业正直、为民服务”的锦旗送到中铁二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贾金城的手中。
原来事情经过是这样的:蒲溪村第10村民小组的村民付祥勇、付祥建、周朝勇三户的房屋因西成客专建属于拆迁范围,这三户村民拆迁后,在规划的地方重建住房,但土方挖掘量比较大,中铁二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项目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便出动挖机帮他们挖掘。在挖掘的过程中,中铁二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项目部的工程技术人员还不让付祥勇、付祥建、周朝勇参与,等土方移走后,付祥勇、付祥建、周朝勇三户人看到平整的地基,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中铁二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项目部帮他们挖掘的土方初步估算超过1000方,他们感慨地说:要是他们自己请人去挖,还不知道会挖到什么时候呢?三户人一商量,请人制作了一面锦旗,委托村两委送给中铁二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项目部。
于是,出现了镇村领导到西成客专指挥部送锦旗的一幕。
“绵绵西城路,深深路地情”……
组织村民参观九岭方水新安见识现代农业
为了让村民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增强发展种养殖的信心,5月5日,陈国海和村委会主任林兴蓉带领全村种养殖大户一行30余人到九岭镇景云村、苏溪村,方水乡西林村、白玉村参观学习种养殖经验,并走马观花地“游览”了新安镇果语花溪公园。
在九岭镇景云村,蒲溪村一行30余人参观了“江油农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亲眼见到了大棚里丝瓜生长期长达11个月,摘了长、长了摘、亩产达到1•5万斤-----1•6万斤、批发价3元/斤的丝瓜;目睹了亩产都是1•5万斤左右西红柿、黄瓜、亩产在7千至1万斤之间、去年批发价16元/斤的二荆条辣椒;见到了种一次卖两茬,第一茬卖出之后就割藤,新藤长出来之后又结瓜,亩产2万斤左右,批发价1•7至1•8元/斤的西瓜。农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棚蔬菜是绿色无公害蔬菜,不用化肥,用的是鸡粪和麦壳。
而且九岭镇景云村的大棚蔬菜都不零卖,也不需要推销,都是商贩开着上门收购,蔬菜常常供不应求。就当天(5月5日)早上的一件本来不该发生的故事:由于采摘的人手不够,采摘的菜满足不了商贩的需要,商贩们急了,先来的不让,后到的当然不能空手而归,他们为此为争吵,大有“动武”的架势,最后袁志友出面,又是道歉又是商量,让商贩各自都进一点,才将事态平息。
九岭镇苏溪村和方水乡西林村,蒲溪村的村民们看到了以村为单位种折耳根、种草莓的实事。苏溪村2002年已经开始种植折耳根,在5•12地震后赶上了江油市的土地整理项目,全村的土地纳入了统一整理,江油市交通局修路、水务局修沟渠。土地整理后,由于去掉了众多的田梗,虽然新修的水泥路纵横交错,沟渠与路平行,总面积还略有扩大,村上按照原有土地面积微调,通过拈秋重新确定自家田地的位置,因为都是水泥路、沟渠通到每一块田,所以大家毫无疑义。全村人都种折耳根。商贩入田收购,村民就在自家的田地边收现钱。
西林村家家户户种草莓,规模上去了,品牌也就无形中有了。节假日人们蜂拥而至,有兴趣的自己下田采摘,采摘后到主人那里去称秤,给钱。无兴趣的就购买摊点上现成的。虽然规划了村道,到时令季节仍然人满为患,所以,现在村上新规划了一个停车场。为了让游客玩尽兴,道路两边都发展起了几家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农家乐。
九岭镇苏溪村靠种折耳根致富,最低实现2万元/亩;方水乡西林村则依种草莓发家,达到2万元至3万元/亩。折耳根基本上全年都可以买钱。草莓可以卖半年之久。两个村情况不同,但殊途同归,都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据西林村的村支部书记于启旭和村主任李斌介绍,经营得好的农户,亩收入最高的达到20万。村主任李斌家去年种植过一种巧克力味的草莓,价格一度卖到了每斤40元。
在方水乡白玉村和新安镇果语花溪公园,大家是一路称赞不绝,农业现代化,农民工人化,农村公园化,乡村一体化。所到之处,鸟语花香,即将成熟的水果挂满枝头,充满现代气息的洋楼掩映在红花绿叶之中。无论是行走在白玉村统一风貌的洋楼民居前,还是徜徉在新安果语花溪公园,大家都不得不被眼前美丽的新农村所折服,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欣欣向荣整村推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人们过的是“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 一样的“水、电、气、路、有线电话、宽带”六通,一样的“教育、医疗、商贸、金融服务、文化休闲”六配套。享受着城里人羡慕的天蓝、地绿、水清、人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一路走来,蒲溪村的种养殖大户们是汗颜不已,自愧不如。他们都说,不出门还以为自己有多么的了不起,一看别人,就觉得自己不过手里抓了几粒芝麻,人家种几百亩、亩收入几万几十万都不说是大户,自己还敢以大户的身份去参观。
陈国海的中国梦
陈国海有两句口头禅:第一句是自己吃点亏没关系,但千万不能伤害老百姓的利益,哪怕一根谷草,半匹树叶。第二句是给老百姓办实事要明白老百姓需要什么,要和老百姓坐在板凳上慢慢摆,要问出心里话。陈国海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主政”蒲溪村不到半年,10个生产队陈国海已经走遍了两次,有的生产队如10队,走了不止10次;8、9队走了不止5次。如果不是想切切实实为老百姓办点实事,陈国海压根儿不会当这个村支书。他一家人的户口早已入在了城里,女儿在读大学,自己的企业顺风顺水。国家给村支书的工资还不够他来回的油钱……
陈国海说:我骨子里是农民,我的形象更是农民。说空话、大话没有用,我的理解,把分内工作干好,就是在为实现中国梦出力。我的中国梦就是我的3年任期目标。其实很简单,就是在3年任期内把蒲溪村10个生产队(村民小组)的水泥路全部打通,让村民下雨天不再走泥巴路。
话很朴实,非常简单明了。祝陈国海的梦早日实现。
(刘刚)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