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江油市双河镇蒲溪村种养殖大户一行30余人在村党支部书记陈国海、村委会主任林金蓉的带领下来到九岭镇景云村、苏溪村,方水乡西林村、白玉村参观学习种养殖经验,并走马观花地“游览”了新安镇果语花溪公园。
参观让村民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发展种养殖的信心。
1•7至1•8米高的辣椒树
参观的第一站是九岭镇景云村。经营模式是典型的“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经营者叫袁志友,他的公司名字是“江油农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袁志友与山东蔬菜产业集团合作,山东蔬菜产业集团出技术,江油农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出资金,村上将土地流转出去(也就是农民将土地出租给合作社),村民土地出租出去之后,合作社按统一标准发放租金。土地性质不变,村民可以对自己流转出去的土地“不闻不问”,也可以到专业合作社打工挣钱。
景云村集中连片流转出去的土地有500亩,全是大棚种植,现在种的品种有丝瓜、西红柿、二荆条辣椒、黄瓜、西瓜等。农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大棚里的丝瓜生长期长达11个月,摘了长、长了摘,反反复复,亩产达到1•5万斤-----1•6万斤,批发价3元/斤;西红柿、黄瓜亩产都是1•5万斤左右;二荆条辣椒亩产在7千至1万斤之间,去年批发价是16元/斤;西瓜种一次卖两茬,第一茬西瓜卖出之后就割藤,新藤长出来之后又结瓜,亩产2万斤左右,批发价1•7至1•8元/斤。
农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棚蔬菜是绿色无公害蔬菜,不用化肥,用的是鸡粪和麦壳。
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实际上是科技,从播种到施肥到采摘都有严格要求,甚至打尖、蔬果、剔腐枝都有技术含量。真正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发挥带动作用,农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对自发种植的村民大力扶持,免费给他们提供种子、肥料和技术,产品也由合作社回收。
这次,我们都第一次听到了辣椒树的说法:农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大棚里二荆条辣椒经过不断采摘,最后长成高到1•7至1•8米辣椒树,采摘人员真正是在辣椒树上摘辣椒。
商贩为争菜“打架”
九岭镇景云村的大棚蔬菜都不零卖,而且也不需要推销,都是商贩开着上门收购,蔬菜常常供不应求。就是现在,袁志友也常常为缺人手而犯愁。袁志友还希望陈国海给他介绍人手。这其实是一举多得的事:到景云村农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棚蔬菜打工,打工者不但可以挣钱,无疑还会学到过手的技术,又可以解决补充农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人手不够的矛盾。
袁志友说了发生在当天(5月5日)早上的一件本来不该发生的故事:由于采摘的人手不够,采摘的菜满足不了商贩的需要,商贩们急了,先来的不让,后到的当然不能空手而归,他们为此为争吵,大有“动武”的架势,最后袁志友出面,又是道歉又是商量,让商贩各自都进一点,才将事态平息。
一斤草莓卖到40元
接下来我们先后来到九岭镇苏溪村和方水乡西林村,我们看到的是另外一番景象。九岭镇苏溪村种的是折耳根,方水乡西林村种的是草莓。但他们的经营方式相同:村上统一规划,村民自发种植,商贩上们收购。
不同的是,九岭镇苏溪村2002年已经开始种植折耳根,在5•12地震后赶上了江油市的土地整理项目,全村的土地纳入了统一整理,江油市交通局修路、水务局修沟渠。土地整理后,由于去掉了众多的田梗,虽然新修的水泥路纵横交错,沟渠与路平行,总面积还略有扩大,村上按照原有土地面积微调,通过拈秋重新确定自家田地的位置,因为都是水泥路、沟渠通到每一块田,所以大家毫无疑义。全村人都种折耳根。商贩入田收购,村民就在自家的田地边收现钱。
为了形成规模,方水乡西林村成立了“江油市西林草莓合作社”,村上规划了村道,村上按需购回种子,村民们各家各户自发种植,规模上去了,品牌也就无形中有了。节假日人们蜂拥而至,有兴趣的自己下田采摘,采摘后到主人那里去称秤,给钱。无兴趣的就购买摊点上现成的。虽然规划了村道,到时令季节仍然人满为患,所以,现在村上新规划了一个停车场。为了让游客玩尽兴,道路两边都发展起了几家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农家乐。
九岭镇苏溪村靠种折耳根致富,最低实现2万元/亩;方水乡西林村则依种草莓发家,达到2万元至3万元/亩。
折耳根基本上全年都可以买钱。草莓可以卖半年之久。两个村情况不同,但殊途同归,都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据西林村的村支部书记于启旭和村主任李斌介绍,经营得好的农户,亩收入最高的达到20万。村主任李斌家去年种植过一种巧克力味的草莓,价格一度卖到了每斤40元。
“羞死人了,我们也敢叫种养殖大户”
这次参观学习的人员中,有两位都是“婆婆”级的,这两位婆婆都是蒲溪村7组的种养殖能手,一个是熊开媛,一个是何积会,一年都要出栏20余头猪,种10余亩田地。在蒲溪村,他们可是了不得的能人。
在西林村的草莓香农家乐,蒲溪村的30余个村民有的下田去摘草莓,更的在观赏、休息,品尝草莓。
两位“婆婆”级的人低声谈论:“人家一亩田地收入几万、几十万,都不说自己是大户,我们还敢叫大户!”
“就是,人家种一次丝瓜11个月都有丝瓜买,一亩一万五、六千斤,我们那哪叫种地,一年就收几颗够自己吃的粮食,与人家相比,我们简直就是在糟蹋土地!”
“人家种的辣子都上树了,一亩七、八千上万斤,还卖16块钱一斤。我们真的老了,不中用了!”
“西瓜种一次收连茬,莫说,就是稀奇,我就不信,我种不来!”
“要不,我们过一段时间到袁老板(袁志友)那里去做活路,顺便学学,回去自己搞?”
“要得”……
她们你一言我一语,还真有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气概呢。
“学学人家是怎么待人的,不要让别人说我们蒲溪村人不懂规矩”
在方水乡白玉村和新安镇果语花溪公园,大家是一路称赞不绝,农业现代化,农民工人化,农村公园化,乡村一体化。所到之处,鸟语花香,即将成熟的水果挂满枝头,充满现代气息的洋楼掩映在红花绿叶之中。无论是行走在白玉村统一风貌的洋楼民居前,还是徜徉在新安果语花溪公园,大家都不得不被眼前美丽的新农村所折服,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欣欣向荣整村推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人们过的是“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 一样的“水、电、气、路、有线电话、宽带”六通,一样的“教育、医疗、商贸、金融服务、文化休闲”六配套。享受着城里人羡慕的天蓝、地绿、水清、人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所到之处,人们热情、友好。“这些人对我们乍这么热情呢?一不沾亲二不带故。”有人问了一句。这话恰好被蒲溪村党支部书记陈国海听到了,陈国海笑着说:“是啊,今天,你们都看见了,都是背太阳过山的农民,人家是怎么招呼我们的,要好好学学人家,礼尚往来,今后他们到我们蒲溪村来,我们千万不能失礼,不要让别人说我们蒲溪村人不懂规矩”。
“那是当然,等我们也能和他们比试一下的时候,陈书记、林主任,你们也请他们到我们蒲溪村来,我们一定不会给你们丢脸。”8组的组长陈太祥说。
“今天算是开眼了,原来种折耳根也能挣大钱,回去之后,我要好好计划计划,在种折耳根上搞出名堂来。”8组组长蒲忠明说了一句。
(刘刚)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