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三台农商银行“四强四重”金融精准扶贫受表彰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9-05-07  发稿编辑:韩春梅

 

近年来,四川三台农商银行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县脱贫攻坚工作部署,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一项政治工程、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来抓,充分发挥县级法人金融机构决策与创新优势,通过推进金融服务与产品创新,着力探索金融在助力脱贫攻坚中的资源配置和“杠杆”撬动作用,激活脱贫攻坚“一江春水”。截至2018年末,三台县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省定贫困村140个,贫困人口3万户、8万余人,已累计退出110个贫困村,减贫7.4万人,全行累计投放各类扶贫贷款10.1亿元、扶贫贷款余额达到4.6亿元,其中,小额个人扶贫贷款余额达到1.2亿元、占县域小额扶贫贷款总额的99.5%,全县超过50%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农商行贷款支持。该行的金融扶贫工作得到各级地方党政高度认可,其扶贫工作两次登陆央视国际频道,生动诠释了“小银行”在脱贫攻坚中的“大作为”,近日获省联社四川农信金融精准扶贫先进集体表彰。该农商银行2019年重点围绕“插花式”贫困,坚决高质量完成剩余30个贫困村退出,5364名贫困人口脱贫的年度目标任务,创新金融扶贫新方式,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金融扶贫。

一、强“党建共建”重引领,筑牢金融精准扶贫基础

三台农商行党委高度重视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对脱贫攻坚的内外形势、重大意义和实践难度具有充分认识与把握,为深度融入各级党委政府主导的脱贫攻坚“大潮”,行党委将基层支部党建共建作为汇聚攻坚合力的重要载体,与三台县委组织部、扶贫办、金融办等部门,联合实施“金凤凰脱贫行动”。由农商银行基层党支部与贫困村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并选派德才兼备的金融村官140名派驻全县贫困村,与行政村两委一道共担脱贫重任,共谋脱贫“大计”。共建工作实施两年来,农商行与贫困村打造共建示范支部18个,农商行村官累计参加村两委脱贫攻坚会议3365次,走访贫困户1.7万余户次,因地制宜,与挂职村两委干部为贫困户制定脱贫计划700余个,通过精准施策,全县700余名贫困户实现如期“摘帽”目标。

二、强“整村推进”重不留死角,实现普惠服务的全覆盖
以贫困户为目标的金融服务,是检验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水平的最好“试金石”。三台农商行秉承“守正出新 和谐共富”核心价值观,将贫困群众的金融服务作为普惠服务最重要“短板”来补,按照“整村推进”模式,让农商行金融服务延伸至县域每个角落,确保每位贫困群众都能有尊严享受到优质快捷的金融服务。一是推进评级授信全覆盖。从2015年开始,全行组织外勤人员300余人次,耗时6个月,对全县28432名贫困户建立信用档案,并向符合授信条件的贫困群众授信20177户、余额3.2亿元。二是加大扶贫政策的宣传。以金融夜校为载体,在全县开展“送种养技术和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将党的扶贫部署、农商行扶贫政策、农业生产知识及感恩教育作为宣讲重点,达到扶能又扶智目标,仅2018年,全行组织金融夜校1000余场次,参与群众30000余人次。三是加大小额扶贫贷款投放力度。将小额扶贫贷款投放纳入网点工作考核,并落实扶贫贷款首问制,确保对符合办贷条件的贫困群众,做到应贷尽贷,截至2018年末,全行累计投放扶贫小额贷款2.1亿元、惠及贫困群众1.3万户。四是加强基础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投入3000余万元,在全县镇乡安装自助服务设备1600台、建设助农服务点927个、免费为66余万群众开立金融社保卡、90余万群众办理医保缴费签约等,让地处偏远乡镇群众实现了“基础服务不出户、日常服务不出村、综合服务不出镇”的贴身金融服务。

三、强探索“金融+产业”重见效,提升脱贫攻坚的组织化水平

发展产业是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动力,而前期的脱贫实践也证明,通过发展产业提高了脱贫的组织化水平,可有效破解贫困户单户脱贫力量有限,脱贫又返贫的疑难问题,让脱贫的基础更加坚实。常言讲,“好钢用在刀刃上”。三台农商行结合三台县域脱贫攻坚的实际,借力政府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东风,将以“藤椒、生猪”等农业特色产业作为金融支持的重点。通过助推产业壮大,放大产业对扶贫的辐射带动作用。
1.大力支持涉农企业在贫困村“建基地、搞加工、树品牌”。2015年以来,在县委、县府的大力协调下,铁骑力士、台沃农业、梓州农业等国家省市农业龙头企业,先后到我县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南路发展生猪、水稻、藤椒等产业。农商银行因势利导,主动跟进服务,向上述三家涉农企业累计投放贷款超过0.86亿元,支持其在我县发展,目前,累计支持生猪养殖基地6个、年生猪出栏1.4万头带动片区内群众人均增收1000余元,同时,助力创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4家、省级示范主体20家,注册省级著名商标9个。
2.推出“产业扶贫贷”,构建“公司+贫困户+政府+农商行”的扶贫模式。2016年,三台农商行在开展大量实证调研基础上,对个人扶贫贷款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进行评估时发现,一是依靠“小额扶贫贷款”为主体的信贷支持模式,在额度上无法完全满足贫困户(特别是特困户)生产所需资金。二是用途难于监管,金融扶贫要求贷款资金主要用于生产以促收入增加实现脱贫,但部分贫困户将资金优先配置到基础生活需求(如住房、求学、医疗等),导致个体脱贫效果甚微。三是缺乏优质生产项目,贫困户种养技术落后,涉农产业的自然风险大,容易出现脱贫贫困户因灾返贫现象。针对这一情况,该行以绵阳丘区农村扶贫攻坚示范区——三台南路综改区为试点,设计出一款专门服务产业扶贫的贷款——产业扶贫贷。
该产品的核心特点及在破解金融扶贫难点方面的突破表现在:一是贷款定向服务于吸纳贫困户社员比例不低于80%的专合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破解了贫困户无组织带动问题;二是贷款额度较个人扶贫贷款额度大幅提高,最高可达300万元,破解了单户扶贫贷款额度偏小的问题。三是以农业龙头企业牵头,专合社落地的模式,破解了信贷资金难以监管和贫困户在生产中缺乏项目与技术的痛点。四是因核心企业的介入,项目管理更为规范,成功率大幅提高,扶贫贷款风险变得更为可控。
截至2018年末,全行累计发放产业扶贫贷款1260亿元,支持专合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个,吸纳贫困户572人次,280余户贫困户通过产业扶贫贷支持的项目实现“零风险”脱贫。

四、强风险防控重提质量,共创多方共赢局面

无论是政策性金融还是商业性金融,金融扶贫因其客群的特殊性,实践中金融扶贫面临的风险较一般业务更大,在调整机构风险偏好的同时,回归本源,落实更加严密、更为有效的风控举措,是推进金融扶贫可持续,构筑各参与方多方共赢的根本保障。三台农商银行围绕金融扶贫中的风险防范,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发力。一是构建多维度分险体系。一方面,针对扶贫贷款成立了由政府财政出资的分险基金,一旦贷款出现风险,分险基金将承担70%的损失。另一方面,针对在产业扶贫贷款中的风险缓释,引入龙头企业作为产业链核心企业,对产业链上的扶贫贷款进行增信担保,同时,引入农业财产保险和价格指数保险,抵御农业经营风险。如,2017年,该行一企业客户因生猪市场价格变动蒙受损失,因购买生猪价格指数保险,获得保险赔付300余万元,使该行贷款资金风险得到显著缓释。截至2018年末,该行引入各项农业产业链分险基金约1400万元,农业财产保险承保额约1.5亿元,二是加强队伍培养,提高风险识别、管理能力。成立凤凰学院,对行内员工开展常态化内训,围绕金融扶贫作开展专题轮训,从贫困户家庭分析、生产项目分析、信贷资金管理等方面开展针对性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在金融扶贫中的风险主动管控能力。三是抓好扶贫领域乱象的教育与整治。严格按照行业主监管部门工作要求,定期开展扶贫贷款专项检查,对贷款进行定期对账、定期评估,严格把控贷款使用用途,确保扶贫贷款流向扶贫领域,助力县域农村产业成长、农村经济发展、贫困户增收致富。(黄胜 甄丽 苏志飞 敬瀚)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