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县域农商银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支持民营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浅析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3-12-20  发稿编辑:韩春梅

 

—以四川梓潼农商银行为例

作者:梓潼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靳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民营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和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从而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共同推进改革创新走向深入。

作为地方金融主力军银行,县域农商银行肩负着支持民营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责,是服务县域实体经济发展的桥头堡,面对发展中的新要求、新挑战,县域农商银行应充分结合实际,顺应时代发展,主动作为,务实担当,努力打造金融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领军银行。为此,梓潼农商银行成立调研小组,以梓潼县民营实体经济发展为样本,充分调研金融需求,探寻支持民营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对策。

一、梓潼县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总体来看,梓潼县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县近60%的经济总量、45%的投资和超75%的税收。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占全县比重超过99.67%,在稳定就业、保障民生等方面也发挥了巨大作用,民营经济是全县经济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1.民营经济平稳增长。面对巨大的宏观经济下行和新冠疫情防控压力,梓潼县完成民营经济增加值104.48亿元、同比增长3.2%。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59.01%;民营经济实现税收3.51亿元,占全口径税收比重76.34%。从三个产业看,全县民营经济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4.13亿元、增长3.8%,总量占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1.01%。第二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49.67亿元、增长0.6%,总量占全县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84.17%。第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50.68亿元、增长5.7%,总量占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2.93%。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速在全市九个县市区中排名第3,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图:梓潼县2018-2022年GDP和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速情况

2.民间投资活力逐渐增强。民间投资是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组成部分。全县民间投资增长19.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44.09%。从行业门类看,全县民间投资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业和房地产业。农、林、牧、渔业民间投资增长15.8%,总量占全县民间投资比重为23.90%;房地产业(包括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量占全县民间投资比重为33.29%。

3.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加快增长。全县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占比最大的为民营企业,发展最快的为民营企业。截至2022年底,全县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33313户、增长33.12%,占全县市场主体比重为99.67%。其中,私营企业7507户、增长167.82%;个体工商户24754户、增长15.82%,总量占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比重为74.31%。

二、农商银行金融支持民营实体情况

近年来,在推动自身发展的同时,梓潼农商银行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战略部署,倾力支持梓潼县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1.强化信贷支持。近3年累计向民营企业投放贷款10.28亿元,向个体经营户投放贷款61.67亿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放贷款8.82亿元,小微企业类贷款余额、“三农”贷款余额分别占全县总额的50%、75%。

2.优化产品服务。以优化担保、拓宽增信为突破口,推出“蜀信e·商易贷”等一系列专属信贷产品,额度最高7500万,信用保证类最高1000万,期限最长10年,利率最低3.65%,担保、还款方式灵活,更好更精准的服务民营实体融资需求。

3.提升办贷效率。优化业务流程,提升办贷效率,多款产品从申贷到放贷最快10分钟完成,支持一次办理、循环使用、随贷随还,有效满足民营实体“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

4.扩展授信覆盖。全面推进整村授信、整街授信、整园授信,向1.96万户民营实体授信29.4亿元,向3747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授信10亿元,向6.8万户农户授信79.94亿元,逐步实现各类市场主体用信需求有效覆盖。

5.做实纾困惠民。2022年发放纾困贷款5342万元,为15182户客户让利2580万元,减免和补贴手续费668万元,为受困借款人办理转贷198笔3.78亿元,帮助民营市场主体复工复产、脱困增效。

三、正确认识支持民营实体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支持民营实体发展是践行金融使命的政治要求。习总书记指出,“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强调“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经济与金融的辩证关系,为进一步认清金融功能定位、推动金融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坚定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扎实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方针政策,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省联社党委的决策部署,围绕两个毫不动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对“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领悟,自觉把党中央赋予的历史使命、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深度融入企业使命,充分认识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专注本地、专注主业,不断增强金融服务能力,把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及伟大建党精神等红色基因有机融入企业价值观,把科学理论武装所激发的精神动力和企业文化所沉淀的软实力,汇聚成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支持民营实体发展是回归发展本源的的定位诉求。作为金融企业,为实体经济服务是我们的使命。作为地方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小微是党和政府赋予的神圣职责,是坚守市场定位、初心与使命。机构不出县、业务不跨县,本质就是党和国家对我们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定位要求,与行社的“做小、做散、做本地、做特色”的经营发展理念不谋而合的,我们要坚持服务三农、服务小微、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和使命,将国家发展战略、地方经济发展与行社的业务经营规划有机结合,充分理解、正确认识坚守定位工作要求,把眼光聚焦到本地、把资金聚集到实体、把服务聚焦群众,让坚守定位与实现行社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高度融合、有机结合,推动三大主力军银行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理念同频,目标同向,行动同步。 

(三)支持民营实体发展是推动高质发展的内在需求。民营经济实体金融业务占全行总业务的绝对比例,全行个人存款规模90.37亿元,占总存款规模的87.75%,全行企业账户1182个,占总对公账户的38.12%,全行民营实体贷款(含企业、个人经营、用于经营的农户贷款等)14244户,贷款余额32.24亿元,分别占全行贷款户数、金额的44.16%、56.25%。民营实体是行社最大的客户群体,服务好民营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对于推进“三大银行”建设,实现行社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县域农商银行面临经济发展预期下调,疫情防控形势反复,监管政策持续收紧,同业竞争空前加剧等现实问题,要实现在危机中寻求生机,在困境中寻求机遇,就必须加大对民营实体经济主体的支持力度,加大信贷对民营主体的覆盖广度,提升对民营实体经济主体的营销深度,将农商银行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人民的增收紧密结合、互相促进,充分认识到支持民营实体发展既是我们不得不做的政治任务,也是我们不得不抓的发展机遇。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金融支持切入难度大。一是水平不齐实力不强,县内经营主体虽在数量上有较快增长,经营规模上也在不断扩大,但总体上仍处于量小质弱的阶段,从问卷调研情况看,调研总样本86户,年经营收入在50万元以下的63户,占比73.26%,1000万元以上的仅3户,占比不足4%,经营主体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二是经营运行不规范。多数主体经营方式简单粗放,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运营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整体规模较小,龙头企业较少,带动作用不强;部分经营主体法人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经营管理人才,导致内部管理不规范,财务收支不健全;甚至部分主体经营异常,存在长期休眠“空壳”情况,有的一个主体、几块牌子存在“四不像”的情况,全县注册经营主体近35296户,经实地走访调研,存在实际经营行为的不足70%。三是产业融合度较差,近94.7%的经营主体产业链条短,保鲜仓储、冷链物流、精深加工、电商销售、农旅融合等产业体系不健全。极少数经营主体也仅仅是初级筛选、晾晒烘干、简易包装等粗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率低,标准化、品牌化程度不高,产品技术含量低,效益不高,整体实力较弱。如全县35家龙头企业中9家年销售额不到500万元,甚至停产半停产成为“僵尸”企业。四是信贷资金介入难度较大。经营主体本身管理不规范、财务不透明,存在诸多不足。如部分企业管理松散,内部规章不健全;部分企业经营证件不全,未办理税务登记、法人登记等必要手续,限制了金融支持;大多数经营主体有效抵押担保不足,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固定资产少而缺乏可供抵押的资产,导致金融机构评级、授信、贷款以及监督难度较大。

(二)金融支持配套机制不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离不开法律、财政、保险等多部门的相互配合,但目前的情况来看,相关政策仍不健全、不配套。一是产权抵押政策未成体系。县域实体经济中近60%从事与农业相关产业,大量资金投入农村产权建设,部分个体商户、企业的厂房建设、设备购置、应收账款、知识产权等占据较大比例的资产份额,但除房地产有成熟的配套抵押政策支撑外,其他资产目前普遍存产权确权难、评估难、管理难,登记难、处置难的问题,相关抵质押物的评估公司少、收费贵,评估价值不公允,抵押登记过程复杂、耗时长,产权价值评估难,抵押物流转交易难度较大。二是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缺乏、覆盖面窄、资金较少,加之有一定的担保费用支出,政府相关分险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分险基金金额少、申请难、难以覆盖多数经营主体融资需求,同时符合相关“三农”“小微”经营者需求的保险产品缺乏,不能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三是社会信用支持体系建设滞后。农村、个体商户的个人征信系统存在覆盖面不宽、信息内容不全等问题,政府对相关金融领域中大量的违约现象重视不够、惩戒不力,部分民营企业信用意识淡薄,遵章守约的意思还有待加强,恶意逃废债务的行为给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安全造成很大威胁,降低了企业的信誉度和诚信度,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力度和信心。。四是对金融企业的扶持力度不足。银行获得的现有优惠政策还难以覆盖支持民营实体经济的机会成本,不足以调动积极性,普惠金融是农村信用社一直坚持的金融理念,但普惠金融不是无条件的普惠,需要贷款贴息、税收优惠、费用补贴等政策扶持才能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使普惠金融具有可持续性。

(三)金融服务契合不够

1.产品契合程度不够,当前行内产品过度聚焦“优质客户”需求,具体表现在:准入门槛相对较高高,对客户的经营时间、业务规模、年收益和利润率、行业等都有明确的准入要求,部分条件相对普通经营实体过高,对初创型实体主体的支持力度不够,对农业生产客户的支持力度不够。造成贷款困难的主要原因调研中,86份有效样本22份选择无合适抵押物,11份选择期限太短,无法满足需求。

2.服务模式创新不够,当前行内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种类单一、特色服务缺失,针对农村产业融合、农民“双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特定人群、特定业态、特定产业的产品创新创新仍需加强,服务相对标准化,覆盖场景有限,未完全按照行业、产业、地域等条件细分客群定制产品,部分产品如智能线上贷款审批数据库不系统,导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涉农客群通过率低、审批额度小,且不支持例外审批,造成同一客户的通过率和审批额度低于同业智能产品,从问卷调研看,86份有效样本选择金融服务的前两大标准中,有55人选择了额度选项,占比63.95%,造成贷款困难的主要原因调研中,86份有效样本27份选择贷款额度太低,无法满足需求,24份选择手续复杂,服务模式与民营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存在一定程度错位。

3.需求特点适配不够。在对民营企业的信贷审批上,不能与其贷款“短”“频”“急”的特点相适应,农商行在发放的每笔贷款无论金额大小都必须进行贷前调查、考核、评估论证,手续比较严谨,环节过多,时间较长,如此难以适应民营企业贷款需求的季节性和及时性的特点,不能有效地满足民营企业信贷资金支持,从问卷调研看,86份有效样本选择金融服务的前两大标准中,有62人选择了效率选项,占比72.09%,其中贷款金额在50万元以下的达到51人。

4.风险管理能力不够。个体经营、农业经营的整体风险仍然过高,经营主体普遍缺乏第二还款来源,加之农商银行大数据风控系统缺失,风险管理能力不足,从外部调研看,86份有效样本67份希望获得信用贷款,而内部客户经理调研,110份有效样本74份认为影响实体主体获得授信的主要原因是无有效抵质押物。信贷资金回行率低,存贷分离现象普遍存在,农商行难以掌握企业的真实资信状况,信息不对称挫伤了支持积极性。加之农商行实施贷款“责任终身制”“贷款责任追究制”,导致信贷人员产生“多贷多风险、不贷无风险”的思想观念,在贷款发放上过于慎贷、借贷,产生了厌贷、拒贷现象,调研中110份有效样本39人认为存在惜贷、恐贷信心理导致信贷投入和风险管控信心不足,增加了民营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

5.金融科技赋能不够,当前农商银行的智慧银行建设虽取得阶段性成效,但科技支撑能力依然比较薄弱,在营销获客、数据风控、线上授信、业务支撑等方面仍离现代商业银行还有较大差距,造成服务民营实体的过程中,获客成本、管理成本、风控成本、业务成本均较高,造成既增加了营运成本,也占据了核心资源,一定程度限制和制约了服务更广阔的实体经济客户。

6.利率竞争能力不够。目前贷款利率仍然执行期限档次利率,未按照利率定价机制来确定贷款利率,使信贷产品的灵活性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从外部问卷调研看,86份有效样本选择金融服务的前两大标准中,有48人选择了利率选项,占比55.81%;内部来看110分调研样本,选择利率过高的57份,占比51.81%。民营企业融资特别强调抵押、质押、保证担保的作用。不少民营企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可抵质押品较少,引入担保公司等情况无形中增加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了业务竞争力。

五、相关对策及工作建议

(一)协同加大培育力度。一是培育壮大规模。与政府一道,协力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加强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培育,大力推进“转企升规”,做大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数量,做强民营龙头企业,助推企业提升质效。大力激发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完善企业家正向激励机制,讲好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故事,积极营造尊重企业家价值、鼓励企业家创新、发挥企业家作用的良好氛围。二是完善服务渠道。协助政府,依托农商银行网点和农综站、助农取款点资源,持续强化站点非金融服务拓展,协助政府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加大“绵企通”政企服务平台推广力度,协力完善“五专”企业服务机制,深化“服务企业活动月”活动。大力实施政务服务事项“四减”行动,在网点、农综站等服务平台深化“一站式”服务功能,持续提升市场主体服务可得性和获得感。三是健全管理体制。通过排查摸底,注销空壳、挂名、套补等不规范的农业产业项目;要帮助指导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内部财务、会计制度、管理制度,培育形成健康发展的市场主体。整合行内的培训资源,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职业农民、职业经理人的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市场主体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二)着力推动机制建设。经营主体的培育、发展和壮大离不开政府主体规划和引导,离不开政策措施的靠前发力,规划指导的落实落地,沟通机制的畅通有序。一是建好联席工作机制。推动成立县级主管单位、协同部门、农商银行共同成立县级、镇(乡)级、村级联合工作组。三级联合工作组定期召开碰头会,收集汇总经营主体经营需求情况,逐级上报反馈情况和问题,根据问题的属性,指定成员单位负责解决,搭建政银企、园区、税务、商会协会等全方位融资交流对接平台,联合相关部门召开多层次、多形式、专场化、精细化融资对接会、融资培训会,扩大金融产品知晓面,提高中民营企业信贷需求满足率。发挥金融引领作用,助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用好工商登记、农业补贴、税务优惠等信息资源,加快推进经营主体建档评级基本全覆盖,运用公开发布的示范组织名单和正在推进建立的信息共享机制,大力发展符合经营主体融资需求和特点的贷款产品。二是完善产权评估抵押体系。完善农村产权确权颁证、抵押登记、流转交易、评估处置机制,推动地方政府建立农村产权交易流转和抵押登记平台,探索涉农、涉实体经济的抵押物收储机制,推动各地探索建立农村产权抵质押贷款风险补偿及财政奖补机制,为各类经营主体的产权融资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三是健全风险补偿机制。针对民营实体经济发展的贷款风险,引进省农业担保公司、绵阳科粮农业担保公司为县内涉农贷款提供担保增信,推广新型政银共担合作机制,加强补偿金的管理和绩效考核,建立风险补偿金动态补充机制,推动各地落实“应代偿尽代偿”要求,切实发挥风险补偿金作用,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投向乡村振兴领域。协同地方公检法机构、社会资源、宣传媒体等力量,加强社会诚信教育,加大对失信人员惩戒力度,不断净化社会信用环境,增强金融机构信贷投放信心,持续建设和谐有序的金融生态环境。四是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农商银行应当加大乡地方党政汇报力度,报告农商银行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积极工作,争取地反政府在财政奖补、税收补贴、资源匹配等方面的支持和扶持力度,促进金融机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鼓励民营企业直接融资。

(三)完善深化金融服务。切实履行农商银行作为主力军银行的使命,全方位、立体式、多层次地支持民营实体经营主体发展。

1.强化机制建设。一是明确发展导向。进一步明确贷款投三农、投本地、投实体的发展导向,坚守市场定位,将民营实体贷款投放、授信、用信纳入考核体系,推动全含持续提升覆盖宽度,拓展服务深度。二是转变思想观念。走出常规,积极应对新的形势和市场需求,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切实转变观念,建立健全服务小微企业的框架体系,把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工作推向深入,为小微企业蓬勃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贡献力量。三是组建专业团队。抽调营销拓展能力强、业务技能精、文化程度高的人员成立“民营企业客户经理团队”,专门从事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并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开展“一对多”营销培训,提高农商行信贷人员的营销实战技巧及综合业务素质,培养专业化的信贷人才队伍,进而提高民营企业信贷投放的高效性。四是推行尽职免责。完善民营经济、小微企业、涉农贷款客户经理尽职免责管理办法,规范贷款调查、审查、审批和发放流程,严格执行尽职免责、失职问责的管理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容忍度,解放客户经理的同时,规范信贷业务操作,有效防控信贷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

2.优化信贷服务。一是定向投放资金。按年制定民营经济主体信贷投放计划,根据产业、行业等细分到客群,享受专属额度、定向投放,有力确保民营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逐年递增,信贷投放力度逐年加大,有力助推经营主体发展。二是创新金融产品。围绕实体经济发展进程中不断涌现的新主体、新要素、新技术、新需求,根据经营主体的生产周期和现金流特点,加大对农业产权融资、仓储存货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担保方式的风控模式探索,合理设计贷款的额度、期限、利率和还款方式,减少标准化、门槛化、一刀切金融产品,增加产品业务的定制化、可视化、灵活化属性,着力解决民营经济主体的准入难、抵押难、短期还款难等问题,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的金融需求。三是完善服务模式。推进“1+N”综合金融服务、链式产业链支持、金融孵化等金融服务新模式,围绕县域主打项目、产业、园区等核心资源,强化对上游供应链、中游仓储物流生产链、下游运输销售链的全链条整体金融服务,逐步实现全客户、全产业、全流程、全产业链的综合金融服务。四是提升审批效率。针对小微企业贷款“小、频、急”的特点,按照“程序可简、条件可调、成本可算、利率可浮、责任可分”的要求,合理下放贷款审批权限,完善信贷管理机制,提高审批速度,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五是灵活定价机制。按照“收益覆盖风险和成本”的原则,根据客户的资信状况、经营规模、风险状况、发展前景、担保条件等因素,对贷款利率实行差别化定价;完善竞争性客户利率定价模型,配套建设绿色审批通道,在专业、效率、灵活的基础上,打造差异化的价格优势,逐步提升信贷业务竞争力。六是提升风控能力。运用第五代通信技术(5G)、人工智能、语言合成拓展农村金融服务范围;运用物联网、卫星遥感补足涉农主体信用缺失的“数字足迹”,发挥数据要素增信价值;运用大数据、区块链提高涉农信贷风险识别、监控、预警和处置水平,提升大数据风控能力,增强客户经理风控技能,提升贷款投放成效。

3.推动科技革新。一是加强渠道联动。建设以“网点+自助设备+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线上银行”为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网络,加大科技金融投入,推进由水泥银行向鼠标银行、指尖银行的转变,加快线上线下、实体虚拟等多渠道的联动,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二是强化科技赋能。把银行政策宣讲搬到园区企业、村社和田间地头,着力打造以移动端为主体,网点、微信、网银和场景金融“五位一体”普惠金融服务网络,真正做到贷款到户、支持到家。三是加强场景搭建。以“金融+”“科技+”力量为传统业务插上“智慧翅膀”,着力打造专属化、定制化场景金融服务,构建智能场景运用体系,提供行业、产业一站式金融服务,实现传统地缘、人缘和渠道优势向科技赋能、场景赋能、大数据获客的市场竞争优势和业务发展优势转变。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