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三台县做好金融“加减乘除”法 答好农业“乡村振兴”卷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3-09-25  发稿编辑:韩春梅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三台县深入实施“三品”工程,全力推动农业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成功创建全省三个、全市唯一的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其中,大健康麦冬全产业链产值超50亿元。三台农商银行深入贯彻落实省联社高质量发展要求,紧跟县域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更好地服务“三农”及经济社会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推出麦冬质押贷款、“1+N产业链”贷款,通过健全机制、降率让利、科技赋能金融服务等措施,2022年,累计投放麦冬全产业链贷款11.68亿元,贷款余额2.62亿元,占同业麦冬产业贷款的80%以上。

一、健全机制,做好麦冬产业链内部管理“加法”。

一是“完善机制”强保障。收集麦冬产业标准信息,制定客户经理标准化服务流程及审贷资料清单,健全涉贷人员尽职免责管理办法,探索简便易行、客观可量化的尽职免责认定标准和流程,结合涉贷人员产业知识培训,构筑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二是“授信拓面”缩周期。组织农商银行开展麦冬产业链贷款批量授信,将实地调查、核实经营情况、测算资金需求、匹配贷款额度等环节前置,缩短贷款投放客户“等待期”。三是“精简流程”优服务。建立快速审批绿色通道,额度范围内实行简易审批流程,特事特办、即来即办,保证贷款及时审批投放,加快构建全流程风控管理体系,在合规基础上进一步精简流程,让客户“最多只跑一次”。四是“考核保质”压责任。完善考核计价机制,抓好绩效费用匹配。下达考核任务,任务维度细化、落实到人头,在开门红期间对超过基本任务部分进行计价考核。

二、降费让利,做好麦冬产业链助企纾困“减法”。

一是用活差异定价“体系”。从麦冬经营主体资质、经营规模、与该行合作情况等维度,建立差异化定价体系,对优质主体执行贷款利率优惠,制定《贷款利率优惠十条措施》,最低可执行LPR利率。二是用好金融政策“工具”。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工具运用力度,结合财政贴息政策,进一步推动普惠贷款扩面增量,增强麦冬产业金融服务能力。截至2022年末,共支持麦冬产业发展发放低成本1102户,贷款余额2.33亿元。三是用实惠企利民“方式”。持续通过降低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转账汇款手续费,免收账户管理费等方式,降低市场主体经营成本,让惠企利民政策落实落地。去年新增贷款加权平均利率6.08%,较年初下降67BP,累计减少利息支出5000万元。

三、科技赋能,做好麦冬产业链金融服务“乘法”。

一是建优精准“数据库”。依托农商银行CRM系统,以“走千访万”为契机,开展“无感授信”工作,收集辖内麦冬各类经营主体基础信息,为日常数据统计、风险预警等提供数据支撑。二是破解融资“难贵慢”。大力推广“蜀信e·小额农贷”、“蜀信e商易贷”等线上贷款产品,有效满足了麦冬经营主体贷款“短、频、快”的需求体验变化,截至2022年末,“蜀信e·小额农贷”、“蜀信e商易贷”线上智能贷款累计授信15628户、授信额15.89亿元,用信户数8284户,贷款余额7.22亿元,其中用于麦冬产业约4800万元。三是打通制约“中梗阻”。为加强区块链技术在仓储管理中的运用,实现麦冬质押、“1+N产业链”贷款,有效解决麦冬经营主体缺乏传统有效抵押物痛点。四是拓宽渠道“延服务”。推进数字化服务,与麦冬产业核心企业共建数据共享系统,延伸产业链服务,依托省联社“惠生活”平台和农村综合服务站,为麦冬提供产品销售渠道、物流渠道、宣传渠道。依托手机银行、惠支付等线上交易渠道,为麦冬经营主体提供7*24小时金融服务,有效满足支付及收款需求。

四、疏通堵点,做好麦冬产业链供需矛盾“除法”。

一是“银地合作”解难题。组织开展“一片一行长、一镇一经理、一村一书记”金融甘泉促振兴活动,通过进园区、进产区,走访种植户、农资经销商、麦冬销售个体商户等市场经营主体约2万人次,掌握麦冬种植、加工、销售全流程交易数据、规律,推行“重信用、重现金流、轻抵押”的信用贷款,破解主体贷款难题。二是“创新抵押”保贷款。针对多数麦冬经营主体多为农民或个体商户,会计资料和会计账务不健全,麦冬经营主体缺少适当抵押物和担保机构担保。创新探索农机具抵押、土地经营权抵押、创新存货质押和应收账款质押,拓展贷款抵质押范围,提高主体贷款额度。三是“政企连线”重协同。通过与产业链核心企业合作,引入核心企业增信和客户转介,实现批量授信,更高效覆盖产业链参与主体。(三台县营商环境监督管理办公室)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