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浅谈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基本思路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0-10-29  发稿编辑:韩春梅

QQ截图20201029085054.jpg

编者按:本文作者创新理念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全新的思路和对策,值得相关领导学习和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下更好地解决主要矛盾,促进农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为未来我国农村农业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引和政策储备。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离不开亿万劳动者的力量,脱贫攻坚的目的是多途径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在扶贫过程中,通过投入智慧,资金,技术,大大改善农村设施,使乡村不断美化,各方面得到加强。为乡村更加兴旺发达架桥铺路  。

QQ截图20201029085107.jpg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前者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后者着眼于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证。

一、脱贫攻坚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密不可分

(一)脱贫攻坚工程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

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亿万农民的向往与追求。这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想大家生活富裕,贫困地区相关支持政策必须优先,在脱贫攻坚基础上统筹规划乡村振兴战略成了首选课,根据脱贫攻坚的目标和任务,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和原则融入具体的脱贫攻坚计划和行动之中。彻底解决脱贫攻坚存在的不足,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是产业兴旺,可以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能够一定程度缓解村民外出打工无法照顾家中老人和小孩等社会问题,农村家庭幸福指数也会相应提升。同时,农村不仅仅有贫困户,还有广大的非贫困户也亟待产业发展,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优惠政策惠及广大农村群众,消除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的差异,团结广大群众共同发展共同致富。

QQ截图20201029085135.jpg

(二)脱贫攻坚成果需要乡村振兴的政策来巩固

对于近几年已经脱贫的乡村,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扶持,以促进巩固脱贫成果;对于多数刚脱贫的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还不够牢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还不够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比较薄弱,需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补牢产业发展基础,补齐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逐步壮大县域经济和集体经济,不断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比如有些产业见效慢,一些特色种植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收获成果,有些产业铺开太大导致资金链断裂,需要更多的优惠政策扶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使产业真正地产生持续效益、扩大收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脱贫成果,让脱贫攻坚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三)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实施内容存在密切联系

针对精准扶贫,国家通过六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和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来推动精准脱贫任务的有序展开,进而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基本解决区域整体贫困,保障农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国家推进乡村振兴则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进行总体布局,按照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五个振兴”策略进行实施。由此可看出。

QQ截图20201029085232.jpg

二、要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存在一些问题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具有基本目标的统一性和战略举措的互补性。脱贫攻坚重点解决贫困群体的温饱问题,但脱贫后的持续发展,需要外部机会和内生动力的双重支撑;乡村振兴通过外部支持和激活内生动力,能够为贫困群体提供更稳定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机会,进一步有效巩固脱贫攻坚的政策成果。但就现实看,要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无缝对接,还存在三个方面的挑战。

1、特惠性与普惠性的问题,或将导致政策实施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脱贫攻坚政策强调帮扶对象的特惠性,而乡村振兴的政策取向则更加重视普惠性。在当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过程中,精准扶贫对于贫困户高度集中的政策帮扶和物资投入同步进行,易于引发一些非贫困户尤其是临界贫困户的不满情绪。为了平衡不同群体利益,一些农村地区采取了许诺预期利益的方式。在此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部分非贫困户可能出现争取各类优惠政策的补偿性心理。地方政府如何既坚持原则又合理兼顾不同群体利益诉求,坚持乡村振兴普惠性政策不走样,推进贫困地区实现整体性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已经成为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2、福利性与效率性的问题,易于引发某些贫困地区的“福利依赖”。脱贫攻坚政策具有显著的福利性特征,重视对贫困群体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发展机会的赋予。因此,扶贫政策除了完成刚性收入增长目标外,相对更加关注解决住房、养老、就医等生活福利性问题。向贫困户提供帮扶物资是各地通行的普遍做法,而对于改善乡村生产条件这一更具持续性效益的政策投入虽然已经得到重视,但目前仍然相对较少。政策的福利性对于解决贫困群体温饱问题效果十分显著,但随之而来的便是如何“自我造血”问题。对于贫困乡村而言,由于生产条件和发展能力的改善仍在进行之中且是一个较长周期的过程,因此,脱离外部帮扶资源之后,部分乡村可能出现发展后劲乏力的问题。

QQ截图20201029085203.jpg

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的建议

针对性与整体性的问题,可能使乡村发展面临局部的合作困境。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乡村发展的整体性,在个体农户发展能力总体较弱的现实条件下,必须通过有效方式让农民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解决原子式分散的农户家庭与现代市场经济对接存在的障碍和风险。而现阶段我国的贫困特征,决定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以超常规帮扶举措,实现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因此,政策举措主要以贫困户为对象进行投入,如易地搬迁、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等。精准的帮扶政策,准确高效地解决了贫困户的温饱和增收问题,但是在一些地区,也出现了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产生隔阂、原有社区内部的利益平衡被打破、互助共济的传统受冲击等情况,这有可能使一部分乡村内部的集体动员、集体行动能力有所削弱。“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主要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制度规划。《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以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强化绿色生态导向,创新完善政策工具和手段,加快建立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为此,自治区印发《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着重从完善基础设施上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但是每个乡镇情况不一样,需要地方政府依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规划,建立健全配套制度。

(二)经费保障。脱贫攻坚有专门的经费扶持,乡村振兴是否也依照此种做法,从中央到地方配齐经费,使用经费规则等相关政策也需要及早出台。特别是扶贫经费是否能用于乡村振兴项目建设需要明文规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建立健全国家农业投入增长机制,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向农业倾斜,优化投入结构,实施一批打基础、管长远、影响全局的重大工程,加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状况;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指向性和精准性;落实和完善对农民直接补贴制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继续支持粮改饲、粮豆轮作和畜禽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改革完善渔业油价补贴政策;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鼓励对绿色农业发展机具、高性能机具以及保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机具实行敞开补贴。

(三)人员配置。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加大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中培养选拔力度;以县为单位,逐村摸排分析,对村党组织书记集中调整优化,全面实行县级备案管理;健全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机制。通过本土人才回引、院校定向培养、县乡统筹招聘等渠道,每个村相应储备一定数量的村级后备干部;全面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派出第一书记,建立长效机制。当前农村发展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人才,部分农村空心化现象依然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否也像当前精准扶贫一样配备专职人员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的形式来负责相关事务,这个问题也应尽早出台相关规定。同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以本土人员为主要力量,需要出台相应政策培养适用于本地工作的本土人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都取得了很大成效。作为关系我国改革发展尤其是广大农村发展的两大重要战略性部署,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在政策设计上本就具有协调性、兼容性,具体实施中应该做到有效对接、无缝接驳。但是,由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作用对象、施策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必然存在因战略针对性与整体性、特惠性与普惠性、福利性与经济性等矛盾而引发的现实挑战。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准确判断和把握形势,有预见性地主动寻找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政策对接方式,通过政策内容和实施方式的适度细化与调整,以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绵阳市市场信息报刊网特约记者 袁成)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