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莲花寺考述(散文)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9-04-08  发稿编辑:韩春梅

 

姚雪刚

今之六合沟,清末以前谓之鹿鹤沟也。呦呦鹿鸣,翩翩鹤舞,那景色,想想也让人心醉,尽管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场景。就在那时,猴头山南山坡部分山体,在一次巨大山洪中崩塌,大量塌方堆积成了数十米高的缓坡(猴头山南坡上至今还可见宽约三十多公分,长约三十多米的裂缝遗迹)。据《江油县志》清光绪版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多灾,于是乎鹿鹤沟村民在塌方缓坡上修建寺庙,名莲花寺。以莲花寺为中心,左至吉安村小学,右至庙子街,百余亩山林、土地、房屋均为庙产。莲花寺系列建筑占地十余亩,六十九级石梯直达庙前院坝,主殿、偏殿法像森严,香火旺盛,晨钟暮鼓,梵音袅袅。莲花寺建筑群与魏河口瀑布、崖墙等自然景观隔河相对,相映成趣。拾级而上,心旷神怡,有道是:缓步登莲阶,春风透满怀,此景堪入图,别是一天台。

悠悠岁月,慈航普度。莲花寺走进了清光绪初年,邑增贡生王佐游于此,天蓝气爽,美景古寺,流连忘返,感叹到:“只知蓬莱在东海,谁知此处有蓬莱。夜为友人留古寺,幸点尘心化俗缘”。王佐发下宏愿,培修寺庙再装金身。为捐资筹钱筹物积极奔走,并亲率王镕、文玉章、文进选、文应祥、荣开杰、文森祥等一干民众,修建莲花寺及系列建筑,于光绪十三年顺利完工。文生王佐为宏佛法,青春成白发,深受鹿鹤沟人敬重。至今莲花寺仍有王佐铭文,其诗文、事迹现收录于《江油县志》,王佐墓遗迹被列入江油市历史名人文物名录。

焕然一新的莲花寺不仅香火更盛,而且落落续续有村民在寺庙下的坝子上沿溪建房,传说中的吉安场雏形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寺庙文化在这方土地上间接地促进了世俗文化发展。及至光绪二十六年,富顺县举人刘宣赴江油县任训导,好游。其游记文章记载:“过养马峡,东入山谷……径路盘纡上岭脊……循石垒斜下……过龙池,东北行可二十里,平畴弥望,溪水交流。沿溪阛阛百十家,列肆而处,无游民,男妇皆古质,食黄粱。里长为觅稻米饭进。问之居人,云此鹿鹤沟也”。可见那时吉安场也初具规模,一派欣欣向荣之景象。观“雄峰幽险,天然奇景”;叹“八寇犯京,命如草芥”;慕鹿鹤居人“生者以壮,老至既耄。自食其力,至于暮齿”。“无城市喧阗,何论烽燧。更不知离乱为何状也”!夫子惊呼:“真乐乡矣”!即兴而作《小桃源记》。现收录于《江油县志》。乱世桃源,寺庙文化和世俗文化在这里相互促进,均衡发展,造就了一方和谐。

朝花夕拾,岁月匆匆。据《江油县志》记载,清朝末年,一场暴雨持续肆虐着川北村庄,罕见的山洪滚滚而来,席卷这方繁华,场镇冲毁,人为鱼鳖。灾后重建,鹿鹤沟之旺族文、贾、魏、谢、洪、许六姓族长,率领村民齐心合力,捐钱捐物,选址下游三公里处“两溪交汇,河道开阔,河岸高矗”之地再建场镇,即今日之“六合场”。鹿鹤沟更名为“六合沟”,“六合”者,既谐原音,又增新意。在这场惨痛的变动中,莲花寺的方丈不仅捐钱捐物,施药减灾,而且大做“水陆道场”安定人心。人类的发展往往是这样:大灾或绝境虽痛彻肺腑,但也能拼发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催人共渡难关,开创崭新局面。六合场的新建,标志着在寺院文化协助下,六合沟的世俗文化走上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独立发展之路。

岁月的年轮增了一圈又一圈,古老的莲花寺阅尽了六合沟人的悲欢离合。随着六合人与外面世界的交流越来越多,近代文明的春风吹得昔日“小桃源”一遍春潮,办学校、建医院,世俗文化在六合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寺庙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岁月的沧桑开始爬上莲花寺的每一个角落。及至“破四旧”的损毁拆除,古老的寺庙日渐败落,配套建筑不断消失,庙子街也只剩一个地名。今日之莲花寺石梯几毁尽、四壁破败,杂乱无章,文革遗迹依稀可辩。然法像仍在,钟鼓犹存。而今,在新时代现代文明东风的推动下,在脱贫攻坚工作的促进下,六合人的生活、医疗、文化、意识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残破的古寺已演变成一个符号,一个旅游景点。节假日,有不少六合人及外地游客到此,盈盈一柱香,默了心中愿。游美景,避酷暑,洗净铅华。更有游客发现,在莲花寺周围的土地或崖石中,有很多数亿年前形成的弓石燕化石、珊瑚化石等,与距莲花寺右侧三百米燕石坡的弓石燕化石相映成景。正是:普渡慈航朵朵莲花宏善念,畅沫美景岁岁游客颂华年。

作为具有四百五十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寺,莲花寺在六合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已逐步演变也成一个符号、一个象征、一个愿景,一道景观、一处文物、一张名片。若作为文物维修展示,相信他会在六合乡未来的发展中,焕发出全新的魅力。因此,建议有关方面将之作为江油市重点保护文物,及时申报、考证,挂牌、维修。为六合乡之康养旅游业,擦亮一张文化名片。(2019年3月26日于吉安村)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