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又见芦花开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8-01-17  发稿编辑:韩春梅

 

 作者:赵亭

深秋,正是芦苇花盛开的季节。我回到川西北三台县白雀金宝村老家,到处是一丛丛茂盛的芦苇花随风飘逸烂漫。白茫茫,轻柔柔,忽上忽下,起起落落,翩翩起舞。这种儿时的壮美景观又呈现在我的眼前,心中喜悦油然而生。

我的家坐落魏城河边,小时候还没有修建红旗偃发电站。十里河床,河水清澈见底,游鱼到处可见。沿河两岸一望无际的生长着茂盛的芦苇,每到初冬季节,芦苇秆和叶子虽已枯黄,但芦苇花却在寒风中绽放。雪白的芦苇花随风飘舞,成为冬季乡村最独特的风景。

家乡人民对芦苇情有独钟,据长辈讲1934年国民党兵匪过境,在距家不远的寨子山上架起了牛儿大炮,安营扎寨,到处烧杀抢夺。祖辈们将猪、牛、羊、粮食和农具,搬进河边的芦苇丛躲过了兵匪的抢窃,人们得以繁衍生息。植被茂盛的芦苇给沿河的沙土 穿上了绿衣,减少了水土流失,保护了环境。家乡到处山青水秀,河水清澈,青苔纵生,水草丰盛,鱼虾到处可见。生态环境十分优美。儿时,每到冬季农闲时节,村里的大人们就会到河边剪摘芦苇杆回家制作扫帚、编织凉席或将芦苇花填充到枕头里既柔软又暖和。最难忘的是,儿时小伙伴们争先恐后采摘些芦苇花杆回家缠着大人编海螺,草蜢、蟋蟀和马马等玩具,和在芦苇丛捉谜藏的快乐时光。

在农业学大寨和大跃进的特定年代,家乡的芦苇伤痕累累,一夜间荡然无存。烧光、伐光 。到处实行三光政策,坡上的草被铲光用来作机肥料。到处提倡大种社会主义卫星粮,割资本主义杂草的尾巴。有的芦苇刚冒出几寸就被牛吃光。人与自然不再那么和谐,家乡的芦苇也不见了踪影,父老乡亲的日子过的十分艰难。

 70年代初,塔山老区人民投工投料在家乡魏城河下游的槐树乡鹅岭村修建了拦河大坝,建起了红旗偃发电站。一年四季,河水深达五米,河床宽达100米。淹没了沿河的许多大坝,家乡的芦苇不见了踪迹。加之化肥、农药、塑料薄模的广泛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环境受到严重挑战,河水不那么清了。可喜的是近年来,家乡河道治理、坏境保护,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退耕还林,实行河长负责制,河道有了专门的清洁工,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山青了,水绿了。家乡的芦苇花又开了。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