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闵杉“直升”为平武县龙安镇副镇长;安县塔水镇刘云相等4名极重灾乡镇党委书记享受副县级待遇,首次打破乡镇干部待遇层级限制。“让有为者有位”,近两年,绵阳已有包括村干部、大学生“村官”、一般事业干部以及民营企业优秀人才在内的162人,通过定向公选走上县乡科级领导干部岗位;14名优秀乡镇党委书记享受副县级待遇。
绵阳市委书记吴靖平说:“没有这样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好队伍,就不可能夺取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决定性胜利!”
选人用人“六重用四不让”
绵阳市将组织保障作为灾后恢复重建的先导力量,提出“六重用四不让”的用人导向。“六重用”:重用人品正、干实事、真爬坡、敢破难的干部;重用顾大局、有魄力、能力强、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干部;重用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重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去、困难时候挺得起来的干部;重用不图虚名、不事张扬、埋头苦干、注重长远的干部;重用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干净用权、亲民爱民的干部。“四不让”: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干事的人吃亏,不让综合素质高的人吃亏,不让长期在艰苦岗位奉献的人吃亏。
2009年以来,绵阳市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对灾区干部从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心理上疏导、生活上关怀。市委规定,区市县班子补充成员,优先从优秀年轻干部中选拔;树立从“主干线”选拔重用干部和培养锻炼干部的选人用人导向;注重把在工作环境艰苦、工作难度大、领导发展实效大、群众得实惠多的地方干部放到市级部门重要岗位。
在这样的用人导向下,苦干、实干,“白+黑”、“5+2”工作成为灾区干部的自觉,优秀党员和优秀基层党组织不断涌现,曲山镇党委等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殊荣。
“单一”考核走向“立体”考核
来自泸州市龙马潭区委党校的刘仲平,通过公开选拔走上绵阳市社科联副主席岗位。这是绵阳探索构建立体化、多元化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体系的成功尝试。
去年9月,绵阳市面向全国统筹公选8名县级领导干部,在采用笔试、面试和考察的基础上,增设现场陈述环节。今年上半年,该市统筹公选科级领导干部推行“集中考试”与“日常考核”相结合的新方式。
专家测素质、职工选领导、党委用干部——领导干部选拔从“单一”考核走向“立体”考核,提高了准确性和科学性。
在此基础上,绵阳精心制作对干部科学考核评价的“科学尺”。统筹公选中,对年度获优、受到各级表彰的考生加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党外人士、群众代表、服务对象代表参加民主推荐;职位密切相关的行业系统主管部门负责人参与推荐投票。探索建立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公众评价机制。“科学尺”一笔一笔算细账,算出了干部在推进发展中的“贡献指数”,“量”出了群众信赖的干部,让德才兼备、群众公认、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脱颖而出。
树正气打好“组合拳”
选好一个人,激励一大片。绵阳市委深刻认识到:群众的“信任度”决定着干部选任工作的“满意度”。
3年来,绵阳市坚持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严把干部选任“入口”关,充分扩大社会各个层面在党委选人用人中的话语权。
针对一些地方和单位在选人用人上把关不严、监督不到位、监督软弱、监督缺失的现象,绵阳市委制定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监督办法,逐步建立起开放式、立体化监督网络,在更广泛的社会空间“透视”干部选任工作,确保干部工作开展到哪里、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工作就跟进到哪里。近3年来,绵阳市委共收到各地、各单位选人用人问题反映20余件次,全部在第一时间启动专项考察或专门调查,及时进行澄清或处理。
今年是绵阳市、县、乡领导班子集中换届年,市委成立了4个严肃换届纪律工作督查督导组,对换届纪律知晓率、谈话率、查处率和离任检查率进行全面督查,实现“四个100%”;各级领导干部、后备干部进行公开承诺近3万份。在今年全省第三次组织工作满意度调查中,绵阳市各项指标和综合排位均大幅上升。(四川日报)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