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关于我们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稿件来源:绵阳市场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9-12-06  发稿编辑:刘庆

    面对时代的发展及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理念、内涵,实施方法和具体手段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课堂环境仍然存在着与素质教育及新课标要求不相符合的现象。如教师单纯的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教育,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很好的体现,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素质教育落不到实处。如何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学会积极思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性质的基本素质,是每位教师的最基本责任。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对中学生参与意义的认识


    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这种沟通就是指学生对语言文字信息的接受、传递、存储、加工、再输出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师生之间的思想意识以及知识信息的相互交流转换,离开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整个过程就难以畅通。从认知心理学观点来看,把语文学习看成是在每个学生不同的语言世界里,通过自身的认知、内化、重组、操作和交流主动进行建构的过程,这就表明了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作用。建构主义学习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认知学习论的角度看,语文学习的过程乃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语言文字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主体的一种自主行为,而语文学科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以及丰富想象性等特点,所以语文学习更需要积极思考,深入理解。


    语文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这个过程。从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这与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完全一致,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不仅具有提高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功效。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体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成为学生的心理负担。”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全体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所以要求教师的课要上得有趣,要能激发学生的情趣,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发现,力求使学生亲自去发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使他们在这种发现中感到自己有所进步。这就是产生兴趣的一个最重要的源泉。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要努力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条件,时时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悬念、新鲜、亲切等情绪,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最优的兴奋中心,促进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为主动参与学习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主导作用的效果应以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是否充分来衡量。离开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没有意义的。教师的“导”要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由于语文教学中的知识信息的传递,知识结构的构架,知识的迁移与扩散,基本概念的建立及新知识产生,揭示及知识的应用,都贯穿着人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充满着人类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这些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以达到开发智力和能力,提高创造思维的品质,增强创造力的目的,因而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