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往往是老师讲了千百遍,学生还是不知道怎样写,或者是草草写了也平淡无味,抓不住要点,因此作文成了困扰语文教学的拦路虎。要想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练习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作文训练是一个长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过程,必须有计划、有目的,系统而又全面地进行指导训练,逐步提高写作水平。根据我在过去的作文教学中的体验,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积累材料 分析应用。 这是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学生写作的材料来源很多: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各类人物,日常发生的突出事件,不断产生的新生事物都可能引起学生的关注,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只是平时视而不见,疏于积累。一到写作文时便觉得无话可说,没啥可写,或者是草草下笔,敷衍几句里了事。教师的任务就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觉地将视野投向生活,主动观察生活中的一切人和事,包括观察内容的取舍、观察角度的选取和材料中心的提炼等。并进行思考分析,不断积累。养成一种习惯,学生学会了捕捉有意义的材料,领会其中闪光的思想道理。然后指导学生将自己所掌握的经过分析的材料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来形之于文。具体做法可以结合教学实际需要,带领学生实地观察典型的人或事、进行现场讨论分析点评,布置观察任务、写好观察日记,或写分析笔记等。
阅读范文 吸取精华。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得到范例的重要途径。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用的都是典范的例文,是写作的最好范例。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更应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探索作者写作的思路,分析作者对表达中心所选用的材料。在充分理解课文摸清作者写作意图的基础上,可以对课文进行背诵、模仿,也可以对课文的某些篇章段落进行展写、改编,以达到充分吸收作者写作精华,夯实自己写作基础的目的。现在不少学生写作文居然很少用到课文中学过的词句,更谈不上写作方法的吸收。语言材料的积累与吸收尤其应该重视。如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环境描写,鲁迅先生《孔乙己》中的人物描写等。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素材,结合课文内容,模仿作文,并逐步提高。此外,优秀作文选也是很好的范例,其内容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也较浅显,更易于学生模仿。只是要注意吸收的问题,即怎样才能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能力。曾有不少学生,家里有大堆作文选,可文章就是写不好,主要是没有充分吸收。教师应该在这方面注意引导学生。正如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也许就是吸收的最好方法。
提出要求 放手作文。 作文教学应分为三个层次:即课内训练,课外练笔和自觉创作。课内的训练要坚持“要求”与“放手”相结合。“要求”即“绳之以法”。教师应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实际,给学生定一些必要的框架,指导学生按一定要求写文章;“放手”即“给与自由”,让学生在一定要求下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材料大胆尝试,放心作文。这二者的关系一定要处理得当。有人形容学生作文为“戴着镣铐跳舞”,就是说学生作文既要在一定限制下写,还要写得优美;既要符合一定法则,又要有新意。学生初学写作,无法则乱,但法太严则成八股文。我们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在材料、中心、表现方法等方面让学生自由发挥,使之能爆发才华的火花。 除了课内训练,还应让学生养成课外练笔的习惯,可以随时随地写,不限长短,不限体裁,只要持之以恒就可形成自觉的写作要求,从而达到创作的层次。
有的起草 反复修改。 在作文训练方面要讲究方法,指导学生怎样把已有的生活形成文章,要有目的传授写作方法与技巧,每次作文先要指导学生列提纲,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的可能;否则,想一句写一句,想到哪写到哪,很难写出一篇结构完整、内容充实、语句通畅的好文章。文章写好后,一定要指导学生反复修改。作文的要求是尽量完美,平时多改才能少犯错误。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要教育学生养成反复修改的习惯。资料显示作家有25%的时间用于修改,而我们的学生往往不到1%的时间来修改自己的文章。修改可培养人们推敲词句,使语言尽量得体适当,变笨拙为巧妙的能力。修改的方法有多种,应以学生自改为主,学生互改、教师修改、师生共改等为辅。
综合训练 逐步深入。 一般的作文无实用性,只是为练习而练习,这样可能会降低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应结合教材实际进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作文训练,让学生把平时训练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愉快的作文。这样就可以使他们提高对作文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增强写作的欲望和兴趣。作文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单靠训练一个方面是不行的;要从多方面入手,逐步地培养这种综合能力,并在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不断进行改进,才能有效地提高作文能力。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