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粮食运输沿袭的是传统的包装运输方式,虽然有利于人工搬运,但效率却低。卸载一个载重60吨的车皮,需要10个工人连续不停地工作两个多小时。而劳动力的短缺,让这种“蚂蚁搬泰山”的方式再难以持续。怎么办?
情势之急:装卸工搬运车不够用了
今年初,成都市青白江5万吨粮食储备库改造完工。7月开始,北方粮食运到青白江。以每个车皮载重量60吨计算,填满整个库房,需要800多个车皮,20列火车。
高峰发生在8月23日至25日,平均每天调入的数量高达100多个车皮,而通往粮库的专用线,一次最多能够容纳9个车皮同时卸载。与此对应,10个装卸工人两个半小时能卸完一车皮,照此计算,要卸下100个车皮的粮食,至少需要270个工人采用3班倒的方式,昼夜不停地工作。
粮库的装卸工人和车辆都严重不足,100多个装卸工人和13台搬运车远远不能满足。一旦无法及时卸载,就可能造成拥堵,“倒灌”至宝成铁路,造成严重事故。
成都铁路局紧急行动,从下属装卸公司征集了109名装卸工人和20多台装卸车辆支援青白江粮库。经过多日连续奋战,大会战终于胜利完成。
成都北站青白江站副站长刘锋回忆起这一幕,依然记忆犹新。
呼声之高:发展粮食散装运输刻不容缓
“发展粮食散装运输,提升粮食物流的现代化水平刻不容缓。”8月24日下午,省粮食局调控处处长蔡开泉面对记者,情绪激昂。
从2003年开始,调入我省的粮食数量以每年50万至100万吨的规模逐年增长,去年突破1000万吨。截至今年6月底,经铁路入川的粮食总量就达到789万吨,同比增长222万吨,增幅达39.2%,创历史新高。
但粮食运输依然沿袭传统的包装运输方式,虽然有利于人工搬运,但效率却低,卸载一个载重60吨的车皮,需要10个工人连续不停地工作两个多小时,接下来还需要将麻袋划开,倒入仓库。今后转运,还需要重新包装。据刘锋介绍,目前,站内装卸公司300多人,已经找不到一个年龄在45岁以下的员工。“待这批搬运工人退出历史舞台之后,谁会再来当搬运工?”
最近几年,省粮食局一直在呼吁发展粮食“四散”运输,即散装、散运、散卸和散储。采用这种模式,将大大减少人力资源的消耗,一个粮食专用集装箱车皮到达粮库,一台吊车只需要花费几分钟就可以“搞定”。
散装运输可省去打包、堆包、装卸搬运、拆封倒包等10多道工序。以面粉为例,仅包装费一项,每吨粮食就可节约成本40元,按我国每年生产面粉6000多万吨计算,如果30%改为散装运输,将节约成本10亿元以上,减少8亿个编织袋。
据了解,目前,发达国家粮食散装运输率超过70%,国内大连、宁波等城市的散粮运输走在全国前列。但在四川,散装运粮还是个空白。
转型之难:一次性投入太大
既然粮食散装运输有这么多优势,为什么这么多年一直又发展不起来呢?
蔡开泉介绍,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内曾尝试采用粮食散装贮运和加工,某些地方的粮食加工厂、仓库、粮店等部门也投入了一些资金,但发展散装运输是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涉及运输,而且还涉及到生产、仓储和销售等多个环节,所以进展缓慢。
从运输环节来说,需要将目前的棚车和敞车改变为专用集装箱车;从卸载环节来说,需要配备专门的装卸车辆,在卸载点还需要建设专门的卸粮坑、传输带等等;从生产环节来说,要实现大规模的机械收割和运输。因此,要发展粮食散装运输,需要进行一场粮食物流体系的整体改造提升,一次性投入非常大。
目前,成都市青白江粮食储备库正在对其5条粮食专用线路中的两条进行改造,其中仅专用吊车、卸粮坑等就耗资千万元。
记者日前从省发展改革委了解到,目前正在编制的全省“十二五”粮食物流体系建设规划,已经将散装运输作为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四川农网)
声明:绵阳市场信息网内容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